新常态下的浙江地勘行业采风纪行

21.01.2015  23:51

  深冬时节,浙江大地依然苍翠葱茏。在西湖之畔的一队,在太湖之滨的九队、二六二队,在浙东沿海的水文队,在秀山丽水的七队,每个地质队的地质工作都风生水起,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中央提出‘两个百年’目标,我们也提出‘一个百年’目标,争取建党100周年时地勘总收入从目前70亿元增长到100亿元。”就在一些地勘单位为经济新常态下矿业低迷一筹莫展时,浙江省地勘局局长林天宁向记者道出了雄图壮志。
  在浙江这个“十块石头三把土”的资源小省,地勘收入能达到100亿元并非易事。靠什么?靠地质人自强不息、卧薪尝胆的激情,靠地质队既坚守找矿阵地又勇于走向市场、走向海洋的气魄与实力。
   浙江地勘的优势在于走市场
  “要打桩、找地矿”。走进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华润万象汇商业综合体桩基与基坑围护工程工地,“浙江地矿 百年基础”的广告牌格外显眼。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下属的浙江省地矿建设有限公司的几十台桩机正在加紧施工这个“技术含量极高”的工程。
  说这个工程“技术含量极高”,是因为它紧邻杭州地铁2号线,地基基础质量直接影响地铁安全。紧邻到什么程度?“围护工程离地铁轨道外墙只有13米,即便出现5毫米位移也会发出警报,因此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极高要求。”副队长张帆告诉记者。正是靠着“浙江地矿”这块硬牌子,靠闯市场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他们中标了这个合同价款2.3亿元的施工项目。
  “与其他省份以找矿为主不同,浙江地勘的优势在于走市场。”这是记者在浙江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林天宁说,他的梦想是各省地勘市场上都有浙江的工勘队伍、找矿队伍,做到走出行界、走出省界、走出国界。
  所谓走市场,就是主动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从等、靠、要向自己找饭吃转变,到市场上做弄潮儿。从施工总量看,各个地质队每年的项目多则十几亿元,少则几亿元,在工勘市场都有不俗的业绩。
  经济冷暖矿先觉。在经济新常态下,矿业市场持续低迷,生态环境保护对地质找矿提出更高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对矿产勘查开发的兴奋点有所调整。“去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座谈时提出进一步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这一要求非常契合浙江地勘的实际。”林天宁说。
  在工勘施工领域,浙江地勘在轨道交通、道路、桥隧等传统领域长期领先。每个地质大队都练出了一套“绝招”:
  总部在杭州的第一地质大队是桩基施工。队长汪晓亮说,第一地质大队是“全国百强地质队”专业勘查技术服务类第一名。总部在湖州的第九地质大队、二六二大队是地质中介服务。 党委书记、副队长沈辉介绍,在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中,九队、二六二队奋力拓宽市场,去年“五水共治”项目产值1.8亿元,地质技术中介服务产值超过3600万元,并新增矿山和危化安全评价等资质。总部在宁波的水文地质大队是勘察设计。去年,浙江省政府评选出15位“浙江省勘察设计大师”,其中勘察技术类只有两位,水文地质大队占有一席。“这个奖在浙江可谓勘察领域的‘奥斯卡’,含金量很高。”队长陶灵法自豪地说。
  在坚持地质找矿的同时走向地勘延伸市场,这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突破口。正是依靠“闯市场”的优势,浙江地勘逐渐打开高质量的转型升级之门,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征程上眼高一寸、棋先一招,有了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走向海洋,地质工作大有可为
  “山海新城、产业绿谷,收纳山海与时光”,来到舟山群岛新区,扑面而来的是崭新的规划建设理念,感受最深的则是海洋勘探者们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工作状态。
  如果说“走向市场”多少还有点无奈之举的味道,那么“走向海洋”却是浙江地勘的主动战略选择。舟山设立战略新区,释放了浙江乃至全国“向海洋进军”的信号。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看来,发展海洋经济也是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为契机,浙江正努力打造宁波—舟山港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龙眼”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无疑,地质工作大有用武之地。
  然而,舟山的基础地质工作并不扎实。舟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於颖颖告诉记者,舟山主要依托临港产业,但海洋地质底子薄、资料乱、不系统,对于临港产业发展尤为不利。地上工作还是要靠地质工作者的“地下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正是深知“海洋开发、地质先行”的重要性,自2011年起,浙江省政府通过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海洋勘探开发服务列为大力扶植的海洋新兴产业。随后,浙江又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要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地质保障。
  目前,浙江省政府已将海洋地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规划确定实施“五个一”工程。“一个海洋地质调查基地,一个海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一个海洋地质调查专用码头,一艘海洋地质调查船,一支专业海洋地质调查队伍,并明确由省地勘局组织实施。”省地勘局海洋地质勘探处处长龚突刚介绍说。地质工作主要为舟山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服务,包括舟山群岛综合地质调查和监测、近海海洋资源调查评价、提供海岸带和海域专业地质服务。
  “比如在地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文地质大队在舟山小干岛西北发现一处封存性淡水体,对于解决海洋开发和海岛用水问题、适时提前进行近海海底淡水勘探具有重大意义。”陶灵法对记者说。
  陶灵法认为,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地质工作大有可为。
   贴近产业发展需求,找大矿找名、特、优矿
  勇闯市场、走向海洋,并不意味着丢掉了找矿主业。
  记者采访时发现,尽管当前地质找矿较为低迷,但浙江地质工作者认为这符合矿业规律,地质找矿要先于经济发展5~10年谋划,地质工作者找矿报国的大旗仍要高高举起,地勘单位要真正成长为“经济巨人”,也要靠找矿。
  浙江的成矿条件并不好。受限于火山岩地质构造,成矿条件不佳,浙江目前的找矿成果主要集中在浅层,无论是“十块石头”还是“三把土”,都不算国家重要紧缺矿产。
  林天宁表示,在省国土资源厅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浙江地勘正在瞄准深部找矿。同时,全局更加紧密地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产业战略部署,集中力量找大矿、找富矿、找“名、特、优”矿,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在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产勘查取得进展成果的同时,他们的地质找矿工作更加紧贴地方需求,比如找温泉、找淡水、找页岩气、找地热能,寻找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相关的“三稀”矿产,并全面介入地方的土地整治、废矿地改造、滩涂改造等工程。
  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在浙江也更加凸显。在2013年余姚、2014年丽水两次抗洪救灾工作中,第七地质大队迅速集结参与抗洪救灾,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赞誉。目前,一大队、七大队、九大队、二六二大队都与当地市政府签署协议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心、环境监测服务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地质公益事业永远不能脱离大局、脱离社会,我们要着眼于服务‘八八战略’、‘五水共治’等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为平安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建设做好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林天宁对记者说。
  一路走,一路看,地质工作亮点纷呈。从山野到城市,从陆域到海域,地质工作者们一手抓自身转型升级,一手抓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正以现代化地质队的新形象书写着浙江地勘的最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