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承继“百廿荣光” 上海交大招生政策解读[图]
2016,恰逢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华诞,正是一代又一代交大校友的不懈努力才让交大精神得以薪火相传。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招办主任郑益慧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分享百廿交大的世纪荣光,希望新一代有志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子能够继承前辈先贤的精神,在新的时代,创造属于交大人新的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的“百廿荣光”
上海交通大学在办学之初就担负着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进行教学的历史使命。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一代代“交大人”为民族的富强,中华的崛起,抛洒热血和青春,这也恰恰与学校的校训“饮水思源”一脉相承。
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海外设立研究生院,第一个和欧盟合作建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高校。,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56年,学校西迁。把种子播撒到西安,才有了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C9高校。
交大人缔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比如,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第一个内燃发动机,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万吨轮,第一例心内直视术、断手再植术到现在辽宁号航母等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和科研创新都闪耀着交大人的思想光芒。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社会精英,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以邹韬奋为代表的社会活动家,以李叔同大师为代表的文化名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如今,两院院士中有200多位交大校友;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6位交大校友。2015年两院院士增选中,5位交大教授增选为两院院士,三位交大校友增选为两院院士。
120年的交大历史,既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又见证了交大精神,正是一代一代交大校友的不懈努力让交大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人才培养追求卓越、注重品行
老校长唐文治: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上海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追溯到上世纪初,学校的老校长、工科先驱唐文治先生曾说:“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学校追求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延续到现在,就是学校追求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为一体的“三位一体”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交大的育人的环境,那就是把一批极具创新思维的老师和一批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受益的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这才是交大人才培养环境的写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跃的科技活动。交大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每年有一千多名学生获得国内外科技竞赛的大奖,而且学校拥有完善的科研培训的体系。学生从入学起就有熟悉暑期科研见习岗,先看着教授怎么做科研,接着就可以参与到教授的PRP项目,直接跟教授做科研项目。另外,学生通过自己立项,组织团队,来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学校会给予全额资助,80%以上的交大学生都参加过各类的科研活动。
第二,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持续不断的高水平讲座,定期邀请国际政要、社会名流、企业家、政治家来校讲座 与大师一起感悟人生;图灵奖、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来校授课和讲学,在这里转身就可以遇见大师。
第三,多彩的文化生活。交大有近三百五十个学生社团,主要分为六大类,比如,学习社团、科研社团、体育社团、公益社团、文化社团等等。学校的校庆晚会都是学生、老师自己来做;还设立大师讲坛,邀请社会名人来校讲座,在这里可以和大师一起感悟人生。
第四,丰富的数字化、硬件化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第五,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学校在徐汇和闵行两大校区分别建有钱学森和李政道馆书馆,引导学生勇攀登科学高峰。
另外,还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设有工科平台,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IEEE试点班以及机动学院机械工程国际化试点班。
学生如果对理科感兴趣,学校有致远荣誉计划。在致远学院,有数、理、化、生、计算机五个基础学科方向。不少致远学院在本科阶段就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90%以上都选择继续深造。
来源:新华网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