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复旦大学打造中国高校智库升级版
新华网上海 12月5日电(记者 吴振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决定。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和人才聚集地,高校该怎样承接更多“思考使命”,发挥好高校智库“咨政”、“启民”、“育才”作用?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通过集聚优质资源、推进机制创新,学校已在新型智库建设中逐步摸索出规律。
“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用好制度红利”;“上海应从四方面着手慢性病和老龄化挑战”;“超前制度设计,促进自贸区金融业健康发展”……这一份份咨政报告或许不在公众视野,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据了解,复旦大学智库平台——复旦发展研究院每年完成各类学术和政策建议报告逾100万字,在决策咨询基础上,研究院学术研究、育人、对外交流等工作也迎来长足发展。
不务虚学、经世致用,是智库使命所在。成立于1993年的复旦发展研究院始终坚持瞄准国家与上海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战略和对策研究。2011年,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立足国家需求推动学科整合,突出国际性和复合性。目前研究院已孵化和培育了包括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国家建设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等在内10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此外,还有数家机构正在筹建中。
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表示,复旦大学近年能够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率先而为并取得成效,首先在于转变观念。“智库建设一定要打开大门,不仅是校内在不同学科间打开门,也对教师、学生等有志于建设智库的人打开门,同时也向政府、公众、国际社会打开门。”
既能让教师在自身学科领域中耕耘,又愿为智库平台献智,这需要评价机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桂勇指出:“大学不缺人才和资源,关键是如何把学术研究,部分地和接地气的选题结合,甚至以后者的需求去引领研究和学科成长。这一过程中,则需解决学术研究与智库成果两个评价体系间灵活转化的问题。”
在人才使用和培养上,复旦发展研究院在充分发挥学术领军人物作用基础上,通过项目引导、专题约稿等形式,把各学科青年教师汇聚到智库,并广泛吸纳校外精英。同时建立“智库访问学者”机制,邀请上海其他高校智库年轻学者、管理人员来研究院访学工作。为强化与政府的联系,提高咨政能力,研究院还邀请退休政府工作人员担任项目顾问,并探索建立智库优秀学者与政府企业人员双向任职交流机制。
智库建设带来的学科整合、学术评价、人才激励等多方面革新,也正在成为大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作为‘国家队’大学,复旦必须要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发展同国家发展相结合,努力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林尚立表示,在社会和科学之间,智库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复旦大学已在谋划集聚自然科学家,将智库建设拓展到自然科学。
对于近两年来国内智库大发展的局面,林尚立认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服从于国家真实需求,警惕重复建设,全面布局,整合力量,形成良好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