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2014全球科创中心“科技成绩单”

13.01.2015  16:15

      新华社上海1月9日电(记者王琳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半年多来,上海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如何?9日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给出了客观评价。

      奖励结果显示,2014年,上海共有54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水平。在高级别奖项中,上海取得显著突破:共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不仅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上海在我国科技版图中的作用和地位。

  

尖端科技成果贡献卓著

 

      2014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作为我国首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EPC总承包商,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半潜式钻井平台坞内总装建造技术,并第一次独立完成世界上最先进的钻井设备负荷试验和钻井系统的联合调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3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

      2014年,上海诸多企业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全面增强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认知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无线通信终端核心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架构起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无线通信专用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多媒体芯片、协议软件和软件应用在内的研发创新体系,为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带动国内无线通信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提升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基础研究、民生项目成果涌现

 

      产生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是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指标。2014年,上海在生命科学、红外物理、生物材料、吸附式制冷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教授王以政领衔的“TRPC通道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研究”项目揭示了神经控触形成、进而影响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机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探索和研究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热潮。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昌胜领衔完成的“钙磷基生物材料的转化机理及新生物性能研究”项目,发现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的新特性,可实现从无生命材料到有生命组织的转化,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生命健康、医疗卫生、节能环保、衣食住行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而且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教授时惠麟领衔完成的“抗高血压沙坦类药物的绿色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将药品价格较进口产品下降90%,且药品功效达到甚至超过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的标准。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领衔完成的“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项目,研发了简便、经济、高效的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均可节省50%以上,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青年科学家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为培养优秀人才、推动上海创新发展,近年来,上海市科委设立了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浦江计划等打通各个年龄段的人才培养计划,一大批杰出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2014年,在上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50岁以下的比例为45%,55岁以下为65%。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43岁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管海兵近年来主持了包含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示范工程项目、973课题、863课题在内的面向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的科研工作。他领衔完成的“虚拟机运行支撑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攻克了运行效能、可信系统构建与运行监控等云计算的核心关键问题,其成果在曙光、中兴、华为、万达信息等公司的产品中得到成功应用,为我国发展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原文来源:新华网 2015-01-10 | 作者:王琳琳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net.com/2015-01/10/c_133909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