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消费新主张—— 酷抠族:变着花样买理财 海淘族:要买便宜也要买踏实
据《青年报》报道,这几年有些东西“跌跌不休”,股票价格、基金净值、账面现金;有些东西大涨猛涨,住宅价格、CPI指数、柴米油盐,还有升值的人民币。80后已慢慢成为了消费主体,这一代人的消费欲望不断在膨胀,尽管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有了稳定的收入,但还是会常觉得钱不够用。80后钱包里放得更多的不是现金而是各种信用卡,衣柜里少不了几套品牌服装……有全新消费主张的80后已经刷新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变得更超前。
酷抠族
不花钱不消费有钱就让钱生钱
“晚一天给银行就多赚一天利息,穷职员生活就得精打细算。”李怡狡黠地一笑。
32岁的李怡和家人有两次关于物价猛涨的记忆。先是1988年,中国取消“价格双轨制”,李怡妈妈说。1988年全年的CPI涨幅高达18.8%。接下来是1992年至1993年,那一年全国零售物价小城市上涨13%,大城市上涨25%。财富急剧缩水,让老百姓感受到物价疯涨的切肤之痛。李怡妈妈这一次买的是黄金首饰,“当时实在没什么买的了,大家都说黄金能保值。”
20年过去了,李怡妈妈仍选择囤积黄金,而李怡开始做了一名酷抠姐。“我本来就不喜欢消费乱买东西,东西到手,意味着折旧和贬值;如今我喜欢变着花样地买理财产品,进账户的那一刻,钱升值,我快乐!”
李怡自认为是80后的另类代表,不喜欢消费,不喜欢四处旅游,“月光族”3个字与她没有半点关系;她爱好理财,愿意体验在理财过程中找到的乐趣。她也是最早一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李怡说她原本并不懂怎么理财,只会傻傻地存银行,直到接触了互联网金融。“原来理财可以像游戏一样好玩。”李怡买的第一笔理财产品是在地铁上完成的。好友在微信那头推荐她试试某款互联网理财产品,她动心的理由是“门槛老低了,一块钱就可以买入;资金每天自由出入,活期利息最高时甚至可以达到6以上;而每天在手机上看收益,那种感觉太爽了!”
“每天都能看见收益数字,心里特别踏实。”就是这样的小幸福,让李怡逐渐认识了互联网金融,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理财之路。“以前每月供房贷时总担心违约,早早把月供存入还款账户,但现在意识到这种做法让银行‘占了便宜’。”现在工资一拿到,李怡就先将钱存入某款互联网理财产品中。同时在手机中设置了两条提醒短信,一条还房贷,一条还信用卡。只要提醒短信一到,她就申请把该还的钱转出。“因为转出金额不大,一般当天就能到账。晚一天给银行就多赚一天利息,穷职员生活就得精打细算。”她狡黠地一笑。
如今,李怡每月工资100%用来理财,出门消费均刷信用卡,如果急需用钱,则马上从货币基金账户里取出,对流动性风险没有任何影响。信用卡一般有30天到50天的免息期,可以充分利用免息期的时间,让银行的钱为自己赚钱。日常消费小额聚餐、购买化妆品等支出尽可能全部使用信用卡透支。到每月还款日的前一天,赎回相应金额的基金还款即可。为此李怡一直被朋友调侃,“她们都觉得我每天活得很累、很麻烦,但我从不这么认为,花上几分钟,通过电话或上网就可以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