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德君教授署名文章 《科创之树如何才能“郁郁葱葱”》
【编者按】5月12日《解放日报》第9版“思想周刊”专栏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德君教授署名文章《科创之树如何才能“郁郁葱葱”》。文章认为: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建成世界级科创中心,除了具有技术资源、市场规模与核心供应链等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城市形态,即适宜科创特性的城市形态。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与已颁发的“科创22条”“科改25条”等共同构筑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实施好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对提升城市治理的品质层级、优化城市形态具有重要作用。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2020年5月1日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共59条,与已颁发的“科创22条”“科改25条”等共同构筑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实施好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对提升城市治理的品质层级、优化城市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这一条例的制定通过是科创中心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基本法、保障法和促进法”。
从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五个注重,即注重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注重激励人才的创新活力、注重创新主体的培育、注重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注重创新载体的建设。
从制度来看,通过破解制约创新的制度瓶颈,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转化为制度安排,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这是条例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
从全国来看,在政策法规的护航、指引下,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相继展开科创中心建设,构成了一种联动共进态势。这是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总体上,三地科创中心建设有各自的重点和亮点,形成了共生性、联动性、互补性特征。
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主线和重点,一个是聚焦打造“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和“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另一个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培育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群。在支撑点上,集中建设“科技三城”,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形成诸多重要突破:一是国家授权的先行先试10项改革,大部分已经落地。国务院批复的两批36条可复制推广的举措中,上海贡献了9条。二是全面推进“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三是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和重点攻关计划。四是在支撑点上,聚焦张江承载区建设,建设国家科学城。同时,推动张江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联动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包括珠三角九市,其主线和重点是:依托港澳开放经济体和广东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升珠三角整体开放水平,作为“一带一路”支撑;依托粤港澳合作基础,立足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平台协同发展。
让城市生态“风和日丽”
要建成世界级科创中心,除了具有技术资源、市场规模与核心供应链等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城市形态,即适宜科创特性的城市形态。
科创中心的核心是高端人才,人才是活生生处于具体城市空间中的。任何创新,无不是一种“环境选择行为”。广义上说,城市综合环境是创新的决定性变量;对具体城市环境的感受,是决定高端人才流向的决定性因素。
纵观国际上公认的科创中心,无不具有独特的城市品质。
例如,被誉为以色列“硅谷”、创新创业环境居全球第二的“硅溪”特拉维夫,除了享有温润宜人的气候、细软宽阔的沙滩外,还拥有活力迸发的都市风格、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以及遍布街角的咖啡馆、艺术馆、美术馆、公共社区。这是吸纳人才的“磁场元素”。
特拉维夫不仅是以色列的技术之都,还是“人文首都”。它的歌剧、戏剧水平,代表了以色列的最高水准。此外,“永不止步”的城市精神,被认为是特拉维夫的“DNA”。
再如,被誉为加拿大“硅谷”的滑铁卢,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拥有知名大学等外,还有很多风情独特的特色小镇,从而成为世界级的“自然—人文—社会”风景线。
这些特色小镇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在岁月和文化积淀中打磨形成的。每一个小镇,骨子里无不透着独有韵味,对吸纳各类创意人才别具吸引力。苹果、黑莓等机构的总部或研发中心就长驻于此。
建设世界级科创中心,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形态的比拼。经验表明,科创行为不会生长于单线的、只有技术理性的空间里。任何真正的世界级科创中心,都不只是一种技术系统的呈现,而要有整体性的良好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态。
因此,科创中心建设犹如一棵树。只有在自然环境、人文氛围、都市特色和优良社会群体心理的“风和日丽”中,才能“郁郁葱葱”。
构建与科创中心特性相适应的优质城市形态,是城市治理新的视角和审视坐标,也是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宜居品质的着力点。我们要进一步体悟和重视,下更大的气力来加快推动城市更新。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提升,同样要把科创条件、环境、生活、宜居指标等引入目标体系之中。上海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下一步,要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实施之际,进一步推动科创中心城市形态、生态的完善。
(原文刊载于2020年5月12日《解放日报》第9版“思想周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