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和旅游相结合 老街老宅保护的新方法

04.10.2016  09:35

  

  国庆假期,很多不愿出门的市民可能会选择到上海近郊的一些老街走走。

  除了那些知名老街外,一些名气没那么大的老街上也有不少属于保护单位的老宅子,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受到的保护和关注却并不够多。如何更好地保护老街与老宅,成为文化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老宅修葺差点被处罚

  日前,上海雨大风大,嘉定州桥老街上一幢老房子出现了漏雨现象,屋主赶紧找人前来维修。谁知刚搭好脚手架,就被几位“大盖帽”叫停。

  原来,这幢老房子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来头不一般。它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华塔的附属保护范围内,擅自修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好在发现及时,屋主免于行政处罚。如果屋主要继续修葺,必须向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递交文物修缮申请,获批后须由具有文物工程资质的单位进行维修施工。

  “这起案件很具普遍性,相当一部分的市民都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嘉定区文化执法大队副队长骆剑斌说。

   仅靠执法大队力量有限

  嘉定目前共有挂牌文物数187处,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区文物保护点133处。

  令人痛心的是,除了州桥老街、南翔老街上的文物保护点被格外呵护外,其他地方诸如西大街、娄塘、葛隆等明清老宅较为集中的地方,均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骆剑斌坦言,文化执法大队的力量有限,仅仅依靠文化执法大队的队员,只能2-3个月甚至更久巡查一次文保点,往往待到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目前,主要还是依托各街镇的义务文物监督员、三级联动巡查员两支志愿者队伍的巡查,掌握文物保护点的动态。两支队伍共有80多名监督巡查员,除了定期巡查之外,上下班路上或是逛街经过时,队员也都会看看文物是否有保护范围和标志说明,有没有擅自建设施工和安全隐患,是否遭到自然损毁、人为损坏。

  “都快成‘职业病’了。”文物监督员金蓉说,自己一上街就盯着房子看,养成习惯了。“我们大多数的文保案件都是这些监督员发现的,比如法华塔这一起。”骆剑斌说。

   巡查和执法治标不治本

  但巡查也好、执法也罢,终究治标不治本。一组来自南翔老街的数据显示,把文物保护和旅游业相结合,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提到南翔,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小笼包,可事实上南翔还有多处历史古迹和建筑,也很值得一看。但是,南翔老街在没有对双塔、古井、云翔寺等文物保护点进行修缮改造前,每年游客量仅为20-30万人次。

  2012年,第一期修缮改造工程完成后,游客量升至42万人次/年;2014年,二期改造后,游客量为200万人次/年;今年1-7月,游客量已经达到了291万人次/年。

  从中不难发现,文物修缮保护和旅游发展相辅相成,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做法,同样也适用于西大街、娄塘、葛隆等文物保护点较为集中的地方。幸运的是,嘉定区有关部门也正在制定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