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08.12.2015  09:53

  ■本报记者 张鹏
   【最新研究】 绘制城乡风土建筑图谱
  杭州钱塘古镇长河,800年来曾有来氏家族自北方迁来形成望族聚落,但岁月沧桑如今已让这个望族风光不再。2002年当地政府决定对长河古镇风貌核心部分进行保护性开发,常青研究室由此承接了“杭州来氏聚落保护与再生设计”项目。常青认为,保护风土聚落不是把其变成凋零死寂的“空壳子”,不是全都变成固化的乡村博物馆,而是要让聚落和居者一起纳入现代生活,让历史空间遗产和今天的生活形态共同“”着。也只有“活着”,才是健康的风土进化之道。
  于是,他摒弃抹去风土肌理的规划方式,提出了将该聚落及其历史地貌整体保留和恢复,新旧空间元素共生的规划设计方案,促成了对地段控制性详规的大幅修正。这个项目获得了瑞士首届赫尔希姆可持续建筑国际大奖赛亚太区唯一金奖。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建筑系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创办发起者便是常青。
  “在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大拆大建的城乡改造阶段之后,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我们这样的文明古国,再不给城乡文化遗产留出充分的生存空间就太晚了!但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专业性极强,而且要跨学科,不是喊几句情感口号就能做好的,战后欧美的建筑院校普遍有这个专业,所以这个专业一定要办!”在常青看来,建筑学是关于“建成环境”的学问,首先需要搞清楚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去和留的关系,保存、翻建、加建和新建的关系,历史建筑就是既存环境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常青将现今的新型城镇化称为“二次城镇化”,“因为第一要梳理和解决初级城镇化所遗留的问题,第二要在汲取前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推动新的城镇化进程,即妥善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品质及相互关系。
  常青介绍说,他和团队正在钻研最基础的工作——城乡风土建筑谱系的基质分类研究和图谱绘制工作,是以地域方言区为背景、传统建筑匠作系统为单位的开放式研究体系,目的是为日后以地域风土建筑谱系为基础,为所在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提供参照系和样本指南。这些风土建筑谱系由北而南大致可概括为“西北区域”的五大谱系和“东南区域”的九大谱系。过去3年时间里,他的团队对“东南区域”的江南赣语、徽语和吴语方言区内风土建筑谱系做了系列比较研究,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城乡历史环境的再生和有机更新中,发挥应有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作用。
   【创新建议】 创造性地制定吸引一流、超一流人才的政策
  互联网时代,文化和技术信息可任意在空间中流动,地点已不重要。但是原创的思想和方法却不是现成的、可以任意获取的,而是要因着时空条件的具备和多维创意的整合而产生。谈及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目标,常青说:“上海完全有实力、有条件成为科技的原创产地。泛泛地、也是本质地说,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创中心,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即围绕着吸引一流、超一流的国内外科技创意人才,创造性地制定出既适应国情、又不劣于发达国家的人才政策,形成‘海漂’的态势,为这些稀缺人才创造实现专业梦想的环境与条件。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12/08/content_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