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医二代”,何不来学医?
虽然放寒假了,杨浦高级中学高一学生沈博南却坚持早起。昨天早晨8点,他准点站上了“新岗位”——新华医院门急诊导医站,做起志愿者。
“没想到竟有这么多病人!”看见一脸焦虑的病人,小沈一边跑上前引导一边感叹,“这里面有不少人是去我爸爸诊室看病的!”
小沈的爸爸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沈成兴医生,小沈在医院“上岗”,源于新华医院近期推出的一项别出心裁的活动——“陪爸妈上班”。院方说,希望据此激发更多“医二代”学医。
“医患关系没想象中紧张”
尽管爸爸是医生,但沈博南对医生这个职业并不很了解。“平时爸爸工作忙,偶尔会说医院的事,比如抢救回一个病人,很开心,手术不顺利了,红着脸。”
医院到底是怎样的?爸妈在做什么?在新华医院看来,给医家子弟解答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是解决医院系统自身的“燃眉之急”——现在社会上报医的孩子越来越少,“尖子生”考医学院的越来越少,“医二代”更是捉襟见肘。
元旦后,由医务社工部牵头,全院配合,新华医院推出“陪爸妈上班”活动,邀请寒假在家的职工子女走进医院,走近临床,“这样至少让孩子们了解医院,了解医生。”医务社工部主任金钟鸣说。
汤晋妮是复旦附中学生,除了担任门诊导医志愿者,她还跟着爸爸、普外科主任医生汤朝晖到病房查房。“到了医院才发现,原来医患关系没有想象中那样紧张,病人们都很感谢医生,这让我感觉很温暖。”昨天,小汤兴奋地穿上白大褂跟在爸爸后头查房,意外地看见了爸爸的另一面。
“爸爸在家总是很安静,在病房里顿时生龙活虎起来。有个爷爷术后出现肝腹水,要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处理腹水,爸爸撩起袖管处理,一边哄老爷爷‘你很勇敢,深呼吸,放松’,一边快速完成操作。当时,真觉得病人、医生都很了不起。”小汤说起爸爸很自豪,没几天工夫,她已是这群孩子里少数几个坚定的“学医派”。
即便不从医,至少能理解
对于让孩子来医院“上班”,医生们感慨万千。“我和爱人是同学,都是医生,我们尊重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但如果她想学医,我们会很开心。要知道,家族能将一门职业传承下来是很好的,尤其是医学世家。但现在,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医二代’在减少,这很可惜。”毕业于二军大的汤朝晖医生回忆学生时代说,当时班上好多同学的父母就是长海医院、长征医院的教授。
“以前医学世家很多,比如瑞金医院外科医生蔡伟,家里有30多名医生,我们曾开玩笑说,他们全家聚在一起,就可以开一家医院了。但现在,由于舆论影响,称学医时间长、当医生辛苦、医患关系紧张等,孩子们学医的热情在逐年消退,医学院的考分在降低,以后谁给我们看病?”金钟鸣指出,“后继乏人”是医务系统内部的普遍焦虑。
令金钟鸣欣喜的是,“陪爸妈上班”获得同事们的热烈欢迎——活动公示一周,就收到40个人报名。这两天,还不断有同事找到他,“能不能让我孩子也来看看医院?”
“现在外部环境对医生职业评价不好,以至于医生对职业都难言自豪,如果能获得孩子的理解,我们的医生会感觉很高兴。其实,这也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金钟鸣说,医院已经计划将“陪爸妈上班”作为系列活动,今后在寒暑假都将邀请学生们走进医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活动不止请学生参与,医院还邀请10名社会观察员和学生一起“上班”,其中有公司白领、退休职工、附近社区居民。“其实今天的孩子就是将来的社会人,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换来更多理解。即便我们的孩子将来不学医,至少也多了他们这一部分人来理解医院,理解医生。”金钟鸣说。
来源:文汇报 20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