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昆乱皆不挡 梅声弘韵传国粹
30.12.2014 16:42
本文来源: 上海大学
来源: news.shu.edu.cn
文武昆乱皆不挡梅声弘韵传国粹东方讲坛暨文艺名家进上大系列讲座之史依弘专场纪实(撰文罗清池 摄影蒋安)“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是对京剧演员至高无上的评价,22岁时即获得中国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史依弘老师,当仁不让,获此殊荣,她堪称当今优秀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
2014年12月26日下午,应影视学院的邀请,著名青年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家,国际一级演员史依弘老师应邀来到上海大学,担任了“文艺名家进上大”和东方讲坛的新一期主讲嘉宾。本场讲座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聂伟教授主持,采取访谈形式,历时两小时。两位智者幽默睿智的对话,为同学们铺陈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脱口秀”。
访谈伊始,聂副院长就本年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与史依弘老师握手的一张照片展开话题,提出人们心中的好奇,习主席讲了什么,史老师开会的感受如何?对会议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史依弘回忆说,习主席跟每位艺术家握手,对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他走到她面前说,看过她的戏,记得当时她还舞枪弄刀的。史老师纠正这一句,您看过我的排练。当年,习主席上任上海市委书记不到半年,曾到上海京剧院调研。京剧院为他排演了一场《杨门女将》中穆桂英的探谷。史老师主演穆桂英,确实拿着枪,拿着马鞭。
梨园春秋话师承京剧是一门特别规矩的艺术,讲究口传心授,讲究功夫,史依弘在接受各种采访时都会提及自己的两位恩师:张美娟与卢文勤,张老师是一位武旦大家,而卢老师是梅兰芳先生的操琴师,著名声乐教育家,史依弘常说自己的声腔成就得益于声乐老师卢文勤。
她跟随张美娟老师学了七年武旦,张美娟老师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培养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能够全面发展的演员。希望自己倾注心血的弟子能跟声乐老师,训练出好声音来。武旦不大需要嗓子,一段半小时的戏,武旦最多唱五到十分钟,二十分钟在开打中完成。如果有嗓子,即使到一定岁数,艺术也可以长青。新艳秋老师90岁时,唱《锁麟囊》仍然中气十足。张美娟老师一直关注史依弘的嗓子,史上完武戏课上文戏课一唱嗓子就破,一破就着急。张老师带着她找了好多老师,最后找到卢文勤。卢老师腿脚不好,年纪也大了,一到他家,他就要求史依弘唱一段,结果不是嗓子破的就是嗓子细了,唱不出来。史依弘自己也感到惭愧,不敢唱,可是她喜欢唱。张美娟老师暗地里跟着她,在教室外的窗户边观察到,当别的上完武戏课的同学借着《醉酒》戏的扇子,挡住脸偷睡,史依弘却亮着即使破了的嗓子,边听边唱。老师知道她对文戏感兴趣,有意栽培她。那时候,发现一棵好苗子不容易。因为戏曲表演对演员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容貌、个头、手脚、脖子的比例,后脑还不能平,不然勒不住头套。一阵子,史依弘不长个,老师都着急了,好在之后一下子蹿到1.65米。老师胜似父母的关爱,师生感情也赛母女。卢文勤老师听过史依弘的难如人意的唱腔后,竟然说:可以给教出一个好的梅派青衣。本来对此,张美娟老师不敢奢望,她只求卢老师能让她有点儿嗓子,就不错了。跟卢老师学声乐的几年也有坎坷,几度差点放弃。卢老师学物理出身,从小跟梅兰芳家里是世交,喜欢戏,喜欢拉琴。大学一毕业几乎没事就到梅兰芳家里吊嗓子。他研究声乐,是因为有一次,梅先生吊嗓子,唱着唱着就勒住裤带子,一直提溜着。卢文勤在底下拉着琴,梅先生的声音超过了琴声,一直在耳朵里转。由此,卢先生认为这一定有一个科学方法在指导他发声。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支撑,不可能到这么漂亮的程度。他问梅先生:你为什么一直提着裤子。梅先生回答:我越唱越觉得空了,松了。其实,他是用气息唱,跟洋歌剧一样。用丹田唱,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之后卢文勤就一直研究梅兰芳的声音、唱腔、他的艺术,他的整体美。
史依弘跟着卢文勤相当于学了一个大学的课程。她们十几岁在戏校,教学都是口传心授,老师唱一句,学生模仿一句。可是卢老师自始至终也没唱过几段,偶尔一次开腔,却把史依弘镇住了,她觉得如果不看老师人,听声音,就是梅兰芳再世。而卢老师教诲的方法很是奇特。给一份谱子,给一段录音,让史依弘回去听,听完回来唱,老师再给她说哪里不对。讲的都是梅兰芳的大轮廓,不拘泥于细节,他要把史依弘的声音塑造成梅兰芳的音色。而不是细节上这里需要这么拐,那里需要那么拐。这与传统的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做法不同,一开始史依弘难以接受。卢老师说一些古典戏曲名家唱法不对,嘴巴不该张那么大,表情挪位,不美。而古典女子都应笑不露齿、莲花小碎步。不能像歌剧演员,张那么大嘴唱。他让史依弘对着镜子唱,史依弘说外面嘴巴不张开,里面打不开。老师让她看一个节目,一个人头顶着盏灯,嘴巴含着根拐顶着那盏灯,还能唱歌,且字字清楚。卢老师说:你认为他是用嘴巴唱的吗?他是用里面的嘴巴唱的。一直这么说服她。以至于后来跟谭盾去德国演出《门》,一位女首席小提琴师在演出休息时,要求史依弘把她嘴里用来吹的东西,拿出来给她看看。她无法想象嘴巴不动声音是怎么发出来。史依弘又为她演唱了一段,对方惊艳不已。卢文勤常教导史依弘,把所有的珠子串在一根绳子上,这些珠子就是字,不会忽上忽下到处跑不平衡。在学习的同时,也要上舞台表演,就遭遇一些观众质疑,你声音是美的,可嘴里像含了颗橄榄,没有字。这样的话听多了,史依弘就郁闷,老师却幽默地开导她:你问问他们除了字还能听懂什么?二泉映月有字吗?好听不?不要着急,你现在气息未稳,有个过程。他还写了本书,形象地描述吐字就像猫咬耗子,咬紧了,耗子死了,咬松了,耗子跑了。要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史依弘常常五六点起床练功,冬天手长了冻疮,长期抓枪磨出了老茧,多年积累才终成一名角大青衣,她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但是这过程中会受伤,会有失误。史依弘爽朗直率地讲了她在艺术生涯中遭遇的几个小小“滑铁卢”,把枪踢到观众席了,或者踢剑踢不出,现场自嘲引得同学们发笑,但当年才十几岁的她演完在台下哭个不停,宽容的观众误以为是父母责骂了她,还批评父母,说她已经很不错了,难得失误一次。但史依弘心里就是过意不去,忏悔流泪。一次在香港演出《杨门女将》由于下半场入场前忘带靠,心神不宁,一跤摔倒,难以释怀。左后补偿观众这段出场重来一次。史依弘语重心长地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艺术是不可复制的。即使同一个剧目,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面对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气氛,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身体状况,演绎的角色也都会有细微差别,为了保证不出错需要无止境的努力。跨界中西勇创新作为京剧名家,史依弘是一位舞台上极其活跃的演员,电视剧《舞台姐妹》《人生几度秋凉》、参与音乐家谭盾的多媒体音乐剧《门》、参演国庆期间陈薪伊导演改编田汉《名优之死》的明星版话剧《一代名优》等,尤其与尚长荣老师共同主演的3D电影《霸王别姬》,被评为作为国家“拍摄京剧经典大戏电影工程”首批试点剧目之一,于今年5月30日受美国杜比剧院(美国奥斯卡奖颁奖剧院)的邀请,成功举行了海外首映。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杜比剧院首映,也是时隔84年后,京剧梅派艺术经典《霸王别姬》再次登陆美国。不同角色,不同舞台,不同表演方式,她如何理解把握这些变化呢?
对此,史依弘认为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一个讲求虚境美,一个是实境表演。对于演员表演来讲,有很大不同。表现手段和场境的大不同,使得表演艺术特色相差甚远。舞台艺术是一次性的,影视艺术则断片式的推进,使得戏曲演员的表演难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比如有一次拍电影3D版《霸王别姬》,一些观众认为虞姬应该哗哗哗地流泪,以真情实感感染观众。可是,京剧里有抹泪、挥泪的动作,也就是梅兰芳强调的“唱念做打”中的“做”戏,是为京剧舞台艺术专门设计的,含泪而悲,以手势等身体语言表达心苦泪流的情境。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就是规范京剧的一切,程式化的虚拟表演来展现喜怒哀乐,而不是展现一个直接的状态。因为这些虚境美的设定,才使得京剧具有了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魅力。如果一味同化,可能京剧也将不再是京剧了。
对于舞台艺术的虚境表演,史依弘感触颇深,当年她排演《狸猫换太子》时,常常被音乐、自己的唱腔、现场情境感染,想哭。一哭,声音颤抖就唱不出来。她觉得作为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力展现戏曲内在的力量感染观众。
影视对传统戏曲舞台艺术有很大的冲击,但也是好事,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戏。尽管史依弘表示自己面对新媒体,还不是那么的适应,这并不影响她跨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史依弘的跨界表演满足了新媒体语境下人们对京剧发展的一种想象。
新编京剧《情殇钟楼》改编自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原著的吉普赛流浪艺人艾丝美拉达成了异域少女“艾丽雅”、撞钟人卡西莫多成了“丑奴”,这部京戏极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几乎场场爆满,但是,这里面并没有严格的流派,而且有大段京剧舞台上不曾有过的舞蹈动作,史依弘以她独有的方式演绎了这位经典又新颖的艾丽雅。
访谈接近尾声,史依弘为大家带来余音绕梁三日的梅派天籁清音。一曲交响乐伴奏的《梨花颂》馨香怡人: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逢他君主,情也痴,情也痴,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生丽质难自弃。清唱《穆桂英挂帅》片段、《贵妃醉酒》小段让观众大饱耳福,欢声雷动,叫好声不绝。
融媒传播“新”京剧与听众互动环节,史依弘回答了多位师生的提问。影院赵晓红教授问其对于早期延安文艺座谈和今年北京文艺座谈的看法。以及对于戏曲导演的建议。史依弘认为一方面戏曲演员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能导戏,不管是导大戏,还是导自身的戏,要努力提升戏曲的传承发展的综合能力。过去的“角儿”,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习,都能自己设计唱腔、出场、走位、动作。而从话剧、音乐剧、舞剧跨界来导戏曲的导演呢,也应该懂戏曲。习近平主席此次文艺座谈就强调,文化界的领导要懂艺术,懂得与艺术家沟通,尊重艺术规律。导演戏曲的人也应该懂戏曲的艺术规律。
廖亮副教授提到戏曲在年轻观众中传播的问题。《霸王别姬》3D电影的拍摄初衷,以及如何理解戏曲的虚境和3D电影的写实性的融合。史依弘说年轻人不一定要爱上京剧,但要了解京剧。她曾遇到旅日中国记者,采访完仍一直追随她的戏。相熟之后对方讲了一段故事。有一次一名日本友人说他们歌舞伎怎样怎样,如数家珍,说你们的国剧京剧不错,比歌舞伎有不少胜出的地方,你能谈谈吗?可是记者对京剧完全不了解,一句话都讲不出,对方端着咖啡就走了,再也没联系过她,对方离开时鄙视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为此她关心起京剧来。
拍摄3D电影《霸王别姬》的滕俊杰导演曾调研过很多大学生,说京剧拍3D版,他们就会去看。如果只是传统演绎方式则未必去。戏曲借助影视媒介传播,务必传承传统的虚境设定,保留它的核心魅力,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才能走得更远。
现场听众提问踊跃,一名观众提到现在的旦角为何不再招收男演员。史依弘回答,确实有这个倾向,但她认为京剧是男人创造出来的艺术,旦角儿也是男人设计出来的美,比如摆腰走姿,女人高跟鞋一穿就体态婀娜。男人不穿高跟鞋,他们是靠腰带动身体摆动。而武旦的负重表演更是为男旦设计的,女旦扎上麻袋扎上靠,非常辛苦。
一位同学说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体系。让史依弘老师谈谈位居如此重要地位的梅派表演有何特别之处,史老师谈笑间一一化解。更多精彩互动无法一一赘述。
当今时代,观众看戏场境与以往大不同,剧场观众中有摄影师,粉丝,媒体等,传播方式也急剧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方式的出现,更加扩大了戏曲传播的时效性。史依弘无论再忙再累每天都会发一条微博呢,和粉丝亲密互动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结合新媒体平台创新,推动京剧一起向前走。
本次活动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东方讲坛联合主办,戏剧与影视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影视与新媒体创意制作” 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承办,并得到了校办、宣传部、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执行副院长郑涵、副院长聂伟(主持)、影视艺术系书记陈晓达、新闻传播系副主任赵为学、赵晓红研究员、廖亮副教授等多位老师数百同学,以及其他院校师生,宾朋满座。史依弘不仅为研究戏曲艺术的师生带来了详实的一手史料,娓娓道来艺术生涯中的真情实感、辛勤执着追求,发人深省,激励着大家奋发向上。 据悉,影视学院将陆续推出重量级讲坛。日前, 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得主、香港著名导演罗启锐已接受邀请,应允前来我校讲学,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 上海大学
30.12.2014 16:42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开展千村调查
7月17日至7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辽宁丹东宽甸开展千村调查
为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应用情况,7月20日至26日,上海财经大学
教育部主题教育第六巡回指导组来上外进行现场指导
7月31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