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明教育引入小学生课堂 带动孩子改变家长
东方网5月22日消息:最近,长宁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周登芳为长宁区新虹桥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交通文明教育课。
此次交通大整治,有一个词被不断提及,这也是整治的根本目的——“立规矩”。不少市民认为,“规则意识”是建立交通整治长效化管理的核心。这需要交警通过铁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更需要教育培育这样的规则意识。
“熟人案例”让孩子铭记违法行为
“这不是我的外公吗?”小周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中那个刚送完自己,就开着电瓶车乱穿马路的身影。镜头中的家长们,有的开着私家车直接停在了人行横道线上;有的则让孩子从左侧车门下车,刚推开车门,边上一辆轿车就呼啸而过,虚惊一场;还有的爷爷奶奶则骑着自行车,全然不顾对面的车辆,沿着道路悠哉悠哉地逆向行驶……
周登芳告诉记者,这个视频是交警耗时一周时间,在学校门口专门拍摄制作的。“选择在校门口拍摄,是因为孩子们相对熟悉这一地段的交通设置,讲解起来更容易接受。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前来接送的都是孩子的家长,当违反交通法规时,越是身边的人越能引起反思,印象也越深刻。”
“在视频里看到了认识的同学和家长,看到他们违反交通规则,觉得特别不应该。”台下一些孩子告诉记者。一些市民建议,在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时,可以尝试用更多“熟人案例”进行教育。
家长违法,让孩子出面劝说
“见过父母违反交通规则的小朋友请举手。”周登芳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室里70%的孩子都承认自己的家长存在交通违法行为。“我爸爸最喜欢赶绿灯变红灯的最后那几秒了,过马路还踩油门,我坐在车上都吓死了,就不怕被撞吗”,“外公每次看看对面没车,就拉着我闯红灯,我劝了可是没用”……
周登芳告诉记者,相较于父母和年纪更大一些的长辈而言,孩子其实反而是最遵守交通法规的群体。“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形成定式思维,更容易接受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身边的案例,让孩子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一些市民建议,把交通安全教育引入学生课堂,除了培养孩子从小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还能通过孩子之口,改变家长的行为,用孩子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
“现在是1个孩子6个家长,别小看了孩子的‘魔力’,他或许能改变整个家庭顽固存在的交通坏习惯。”在新虹桥小学校长胡静波看来,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家长都比较愿意听孩子的想法。“交警罚一次款家长可能未必能够吸取教训,但是孩子的一句话,也许就能触动到父母。”胡静波开导在场的孩子们,如果遇到自己的长辈违反交通规则,一定要站出来予以劝说和阻止。“大家就把视频里看到的,那些违反交通法规后付出沉痛代价的片段告诉家长。”
树立“规则意识”不能仅靠学校
“你快点到车上坐着,妈妈马上过来。如果警察来了你就当着她哭!”日前记者在一家餐厅内看到,一对母女吃饭时,母亲瞥见窗外交警到现场对违法停车张贴罚单,立即叫服务员打包,“叮嘱”孩子后竟将其抱到车的驾驶座上,随后返回餐厅领取食品。
这是现实中经常遇到的状况:孩子在学校被教育遵守交通法规,但父母却常常告诉他们“不必完全按照老师教的做,否则自己要吃亏”。
“在学校老师告诉你不能闯红灯,你坐在父母车上却亲眼看着他们闯红灯,你说未来孩子会怎么做?”教育专家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孩子将来十有八九会成为交通规则的“投机分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父母的影响更多一些。因为家庭对其成员的影响是渗透性的、时时刻刻的,所以家长必须做好榜样。”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的教育只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一种方式,真正要让下一代自觉将遵守交通法规融入到日常的行为准则中去,仅凭学校的一己之力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形成合力。
“是时候重新塑造我们的交通习惯了!”申城一些市民认为,当前交通违法大整治是一个改变出行习惯的良好契机:一方面通过严管逐步改变一些违法者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对孩子从小进行公民教育,培养新一代交通参与者的良好习惯。
此前因礼让行人被上海市副市长公开点赞的“零违法”车辆驾驶员姜贺松也建议,上海应推行公民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养成“市民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