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文学在今天的意义——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侧记

24.09.2014  10:21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姜潇)9月23日晚,一场秋雨后的北京清爽怡人。中国现代文学馆高朋满座,充满节日般喜庆。备受社会瞩目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

  35位本届鲁奖获得者一一亮相,他们是今晚的明星。格非、徐则臣、黄传会、大解、刘亮程、孟繁华、赵振江,代表获奖作家发表获奖感言,或平实质朴,或热情风趣,讲述了自己在创作、研究、翻译背后鲜为人知的点滴,分享他们对社会人生及文学的感悟。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说,今天的35位获奖者以他们艰苦寂寞的写作和卓越的创造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奋斗和梦想,丰富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证明了文学在这个时代坚韧充沛的力量。这份崇高的文学荣誉不仅是授予他们的,也属于所有真诚的写作者。

  文学是什么?在今天的许多人眼里,文学似乎与社会生活无关,“文学被边缘化”的说法不绝于耳……但在作家们的讲述中会发现,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与社会进程紧紧相连,甚至与人类的整体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文学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心灵沟通术。”凭借《在新疆》全票摘取本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的作家刘亮程说,“文学是上帝留给人类的最后一个沟通后门。当我们用其他的形式不能保持正常沟通时,文学就成了最后的沟通。大家都回到人的位置,把民族放下,把宗教放下,把文化放下,把政治观念放下,坐到一块讲人的感情,最后是可以讲通的。

  谈及作家的底线问题,许多作家认为,说真话是作家的底线。以报告文学《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获奖的黄传会讲述他的创作初衷:“农民工兄弟的日子过不好,城市居民的日子必定过不好,中国的日子肯定也过不好,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简单而朴素的初衷。我用手中的笔,留住了时间和空间,记录下这个时代,记录下这个时代我所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

  可以说,在今天,文学没有没落,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过程中,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

  正如铁凝所说,伟大的作品是在作家的案头诞生,更是在读者的阅读中生长。无数怀着对文学的热情与珍重,不断地阅读、寻找和发现的读者,构成了文学生生不息的天地。文学奖是这种寻找和发现过程的重要环节,这种寻找和发现,不仅滋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且也在不断地肯定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为新的创造补充营养和能量。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如今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其影响不但在文坛瞩目,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届文学奖共评选出34篇(部)获奖作品,反映了我国四年来文学创作持续繁荣的态势,体现了我国各文学门类创作的代表性成就。从获奖者来看,也构成了中国文学界总体面貌的缩影。

  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得者孟繁华在获奖感言中说,只要我们还深怀对文学的热爱,还愿意努力说出我们对文学的诚实体会,我们所从事的文学批评活动,就不会枯竭或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