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犹太研究所举办首场“犹太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工作坊”——“辛格作品研究专题”研讨会
2022年11月20日下午,由上外犹太研究所主办的首场“犹太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工作坊”——“辛格作品研究专题”线上会议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是一次小型的专题研讨会,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展开自由的讨论。会议由乔国强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傅晓微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的韩颖副教授,宁德师范学院的李俊宇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包安若博士应邀参加,为上外师生带来了辛格作品研究相关的主题发言。师生们齐聚云端教室,进行了深入、充分的学术分享与交流。
研讨会主要讨论到如下几个主题:
1. 辛格的意第绪语书写与“讲故事”传统
韩颖老师提到了辛格作品中的一种独特魅力——“围着火炉讲故事”的特殊氛围,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包安若老师将“讲故事”的风格追溯到意第绪语本身偏口语化的特征以及犹太讲故事的传统;乔国强老师则将这样一种欧洲叙事传统追溯到文艺复兴甚至更早的时间,并联系了中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理解;李俊宇老师强调了辛格所受到的哈西德讲故事传统的影响,并分享了这一传统下的其他重要作家创作;傅晓微老师将这种叙事方式与辛格的家庭经历、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罗伊丽同学补充分享了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与犹太人讲故事的艺术。
2. 辛格作品的翻译情况
傅晓微老师、韩颖老师等与会嘉宾本身就是辛格作品的著名译者,她们向大家介绍分享了辛格作品在国内的翻译情况,并就实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理解问题、技术问题、版本问题等细节展开了讨论。毛燕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辛格作品原文是意第绪语,而目前国内译本基本上是从英语翻译而来。那么,经过英译本作为中介的中文翻译,是否会影响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准确性,原文中的意第绪语传统特征是否会因此流失?对此,与会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包安若老师解释了辛格作品的意第绪语原文与英译本内容的差别及其背后的原因;乔国强老师则从英译本的形成背景及其接受读者的角度,分析了对英译本的阅读与研究对理解辛格的可靠性与重要性;傅晓微老师与韩颖老师都强调了英译本所面对的新的目标读者群,经过翻译后的文本本身也具有新的意义。
3. 辛格“与上帝的争吵”背后
乔国强老师提到了在辛格作品中大量与上帝“争吵”的表现,并特别强调了斯宾诺莎观念中的“上帝”及其伦理学思想对辛格乃至对整个犹太知识分子群体的广泛影响。这一话题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傅晓微老师赞同了这种观点,她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辛格的“上帝”观中对斯宾诺莎以及现代启蒙意识的接受;包安若老师认为辛格对上帝的态度是犹太神秘主义的表现,她结合卡巴拉生命之树,生动阐释了她对辛格笔下的“上帝”的理解;韩颖老师回应了辛格的“上帝”在犹太神秘主义中的不同定位,并将辛格“与上帝的争吵”追溯回犹太传统本身,认为对上帝的质疑或抗议本身就符合犹太教传统;李俊宇老师则联想到了在犹太历史上的其他诸多知识分子都具有类似的“破局”精神。
其他上述未提及的与会人员亦都争相提问、发言。研讨会气氛热烈,充满了思想和观点的碰撞,精彩纷呈,内容丰富,除上述论题外,还争论、探讨了辛格作品民族性与经典性、辛格所要摆脱的“小人物传统”、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其文本外部的诸多影响因素等等。会议不间断地进行了近四个小时,与会师生均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
初审 / 编校 / 余廖洁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