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二十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年会在校举办 文化+科技+教育 三驾马车撬动时尚未来
可感知、可降解、可穿戴……各种黑科技成为时尚版热词,而同时,oversize西装裤、大V领……各种复古元素也频现时尚周舞台。潮流时尚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在全球互联的当下,4月11日,2018年第二十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年会在我校盛大开幕,年会围绕“时尚未来”主题,国际时装院校联盟主席洛冰·希利(Robyn Healy)、我校校长蒋昌俊出席开幕式。来自全球24个国家60所时装院校和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我校,从文化、科技和教育不同角度,全面解读时尚未来。
(校长蒋昌俊致辞)
开幕式上,蒋昌俊代表学校向全球时尚界同仁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国际时装院校联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技术与时尚产业方面已逐渐成为能够代表世界一流服装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性组织。此次年会正值联盟创建20周年,彰显了国际服装教育界对中国服装教育、服装产业的关注与期待,肯定了我校在时尚教育交流中的引领作用。蒋昌俊向与会人员介绍,我校设计学科作为学校“一体两翼”学科特色格局中的重要“一翼”,在学位点增列中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成为全国18个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的一个。他认为,此次增列正逢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且在去年年底,上海又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着眼于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这都为我校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他希望联盟会员借助本次年会交流平台,为时尚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享更多丰硕的研究成果。蒋昌俊表示学校作为国际时装院校联盟中国大陆唯一执委会成员和早期成员之一,将对接国际时尚创意制高点,努力打造“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促进时尚创意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及集群创新,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新机遇下,与国际时装院校联盟各院校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国际时装院校联盟主席洛冰·希利致辞)
洛冰·希利在致辞中对东华大学主办本届联盟年会表示衷心感谢,并热烈欢迎联盟成员机构代表出席本届年会。国际时装院校联盟成立于1999年,旨在打造一个全球范围顶尖时装高校国际联盟共同体,促进全球服装设计技术、产业及教学与研究发展,成立十几年来,由最初的17个成员机构增长到了60个,吸引到的互惠成员组织与机构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联盟每年举办国际年会、各区域会议、教师交流合作项目以及各种专业发展活动,并将持续推动全球范围内服装和时尚教育标准设定,共同创造时装产业未来。洛冰·希利预祝会员们通过本次年会能共同分享联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服装教育和产业推进方面深入合作。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全面介绍了年会各项活动。李俊表示,人才是时尚产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时尚教育则是其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学院将依托学校覆盖时尚产业全流程的学科群,进一步强化设计学科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特色,积极培育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时尚创意人才,助力学校真正成为时尚创意策源地。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共同建设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院校相关负责人与会,表示将进一步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学术交流、设计展演等方面展开同城协同。
(年会开幕式现场)
(延安路校区尽显联盟年会带来的时尚气息)
文化是灵魂,科技是动力
没有艺术,时尚就失去了灵魂和统领,技术与材料创新则是时尚多元转变的强大驱动力,时尚研发和消费全过程也将因此发生巨大变革。围绕集成和开发设计、技术与材料创新、商业与产业发现、文化传承与发展及教育多元化五大议题,年会最终收录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21所院校的45篇论文。
(研讨现场)
对于文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认为,“文化艺术因为凝聚了人类对社会事物发展的极度敏感和最高审美,是创意的原始基因,因此是时尚无可替代的根基和内涵。”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赵丰,致力于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丝绸工艺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丝绸充分展示了我对未来时尚的看法,就是传统手工艺的天然材料,加上当代设计的文化描述。”
科技对时尚的驱动作用,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我校校友叶寿增,有切身体会。借助物联网实现制造过程全自动化,只做天然棉毛丝麻服装……在环保理念和最新科技支撑下,叶寿增积极响应文创50条提出的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新要求,走出了一条服装绿色智能制造路,带领本土原创品牌直通欧洲市场。无独有偶,年会获奖论文中,来自美国纽约时装学院的安·卡佩尔(Ann Cantrell),面对服装工业废弃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环境污染源的现状,倡议探索时尚产品循环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对时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最有力回应,我校将于今年年底牵头推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七项环保标准,这是国内外首次对时尚产品研发和消费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和指导。
时尚教育要多元开放
创意人才决定时尚产业的未来,多元开放的时尚教育环境有益于灵感碰撞迸发,是人才成长最好的孵化器。年会首次设置九个教育与研究沉浸式研讨会(workshop)在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各主题工作室进行,向全球与会者展示了东华设计学科向多元开放发展的最新成果。
(教育与研究沉浸式研讨会(workshop))
在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研究中心等国际产学研合作教学workshop里,专家们赞赏中心多年坚持国际化校企合作,让先后上万名学生从中受益。东华-施华洛世奇设计大赛金奖获得者段炼就是其中代表,“去施华洛世奇奥地利总部考察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2009年毕业后段炼带领同门成立了服装定制工作室,获创业基金免息贷款支持。迄今为止,东华已与包括世界五大时尚之都著名服装院校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展开多种合作,邀请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等众多顶尖大师担任顾问教授,东华学子足不出户,尽享世界级优秀师资的教育教学。
跨学科的合作是推进时尚与科技成功交融共创的关键。功能性服装设计、假人性能评价系统等workshop,则展示了学校在数字互联、智能制造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专业化研究设备和成果。近年来,学校组建多个跨学科团队,如集合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与创意设计领域的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对接国家航空航天战略特需,让高科技与时尚结合,为时尚发展获得高端源动力,展现了大学不可或缺的家国情怀。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与工科专业共生发展命运体,多维协同培育国际化时尚创意设计人才举措,获201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不仅东华师生受益,在贵州刺绣非遗传承人研培workshop现场,专家们看到,我校作为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批参与院校,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让“指尖经济”助力精准扶贫,同时反哺学校学科特色新格局。研培班学员还与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共同完成结业作品赴英展览,为中外文化交流搭桥。
时尚人才孵化显规模效应
采用时下最热门的3D技术塑造出夸张和前卫的造型,使用防污耐燃高科技布料……年会国际学生设计比赛,通过融合东西方思想和审美,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技术实现设计创新。本次大赛国际学生的参与度和赛事规模再创新高,共收到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25所设计院校近300份设计参赛作品,最终47位选手作品进入总决赛。
(年会国际学生设计比赛作品静态展)
在这样大规模的国际舞台上与来自全世界的设计师们同场竞技,东华大学的学生们并不陌生。“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架设了“环东华时尚周”“上海时装周”“伦敦毕业生时装周”三级进阶通路,让东华设计新锐力量可以走出课堂,经由校园T台走向国际秀场。
优秀师生的示范作用和校友资源也是学校扶持时尚创意人才的关键。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陈闻,受邀回到母校举办个人展,与大学生们面对面分享经营文化创意产业的心得感悟,“母校培养了我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执行力。”王一扬的“素然”、王巍的“Wangwei Gallery”、王汁的“Uma Wang”、牛冬梅的“纳薇”、叶寿增的“之禾”、徐燕辉的“火柴盒”、张峰的“Where What Who”、黄悄然的“Babychost”等东华校友的原创品牌在国内外时尚领域引人注目。时尚江山代有才人出,越来越多的东华毕业生弄潮创业滩,时尚未来版图愈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