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邮电1号”担重任 敷设海缆告完成

22.04.2015  00:47

  1974年12月31日,邮电部在(1974)邮基字1039号函中明确要求:“根据中日海缆施工和维护的需要,经国家计委批准,决定我部建造1300吨和4000吨级海缆船各一艘。上述两艘海缆船建成后,统交由上海市邮电管理局管理、使用。”在之后9个多月的时间里,经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上海中华船厂负责生产的1300吨海缆船(邮电1号)顺利完工,所需船员全部配齐。七〇八研究所负责设计的4000吨级海缆船(邮电2号),通过了初步会审。由上海市电信局海缆办公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制的海缆埋设犁,经反复试验也取得了成功。 

  根据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关于“要真正做到建成学会”的要求,邮电管理局派出5人组成埋设试验小组,于1975年10月24日到达日本东京,随日方KDD号船沿中日海缆路由进行埋设学习和试验。5人小组通过参观和跟班作业,掌握了海缆敷设的组织指挥、操船方法以及敷设工艺的基本做法,为在上海敷设海缆创造了条件。11月6日,“邮电1号”胜利下水。其“邮电”两字,取自毛泽东题写的“人民邮电”的“邮电”两字。 

  “邮电1号”于当年12月28日和次年1月10日先后进行了两次试航。试航情况表明,主要航海设备的机械性能和运转情况基本良好。 

  1976年3月25日上午10时,“邮电1号”驶离外虹桥码头。在船速出港8节、航海12节的航速中,海缆敷设工程首航正式开始。 

  4月19号,日本国际电信电话公司海底线监督部派出3名工程技术人员登上“邮电1号”,参加尾电缆接续和会同进行海缆埋设作业。据时任“邮电1号”海缆船大副的徐秉勇回忆:随着海缆施工越来越靠近岸边,先是大船换小船,等到靠近海滩,就全部是下船人工操作了,在海缆施工队总指挥的指挥下,我们在船边放缆,海缆施工队员和南汇县派来的民工一起,在海滩上排起长长的队伍,人抬肩扛地将电缆从海缆船上将电缆拖进到登陆局的接头点,人人都是一身泥,一身汗,尽管很辛苦,但是大家的干劲都很足。 

  5月7日下午,中日间海底电缆工程胜利竣工,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八天。 

  6月8日,中日海缆上海端的泰兴大楼终端站、南汇登陆局及其间960路中同轴载波、960路微波,方窑中继站等基建工程设施基本建成。 

  10月25日上午10时,中日海缆开通仪式分别在北京和东京举行。开通仪式的电路组成为:以中日海缆为主沟通会议电话和联络电话电路各1条,分别汇接至典礼会场。 

  中国邮电部部长钟夫翔和日本邮政大臣福田笃泰分别在北京和东京通过中日海底电缆致辞。中日双方有关方面负责人也通过中日海底电缆通了电话。 

  中日海缆,从上海南汇果园公社到日本九州熊本县苓北町,全长872公里。总投资为人民币3500万元,由中日双方各半负担(双方登陆局以外的联络线路建设所需的投资,各自解决)。经过综合测试,各项指标全部达到了原设计要求。这条直径为1英寸的同轴海底电缆,可以同时开通480条电话电路;必要时,也可以建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信联系。 

来源:《文汇报》 2015.04.21 第12版 

原文: 邮电1号”担重任 敷设海缆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