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大学的责任、传承与创新[图]

08.04.2016  13:07

本期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大学的校史是大学文化的源泉,也是大学精神的血脉。作为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交通大学伴随中国近代化进程,从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一路走来,其历程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写照。回顾历史,以史为镜,对于传承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国内校史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大学通史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史》出版。本报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大学的责任、传承与创新”座谈会,现摘登部分发言,希望与读者共同探讨校史研究与挖掘的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史》正式出版,为中国高校校史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交通大学的起源—南洋公学校门

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大学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姜斯宪

盛世修史,懿年纂志。”这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系统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史》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史》虽为一校之史,但其间世变幅度之大,时间跨度之长,经历曲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在全国高校中都罕有其匹。交大120年的办学历程,既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缩影,又是近代社会新陈代谢在一所高校的生动反映;既是一部承载着历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不断激励当今交大师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智慧宝库。    

120年栉风沐雨、弦歌不辍,交大的历史就如同一座富矿,每一个采矿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发掘”。交大百年历史文化,是交大人非凡创造力的丰硕成果,值得我们细细琢磨,认真思考和探究。    

读史使人明智。”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一所著名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物质条件,更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有经过历史沉淀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形成一种引导激励全校师生的内在张力。这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之所在。一所大学的发展脉络,在历史真实背后蕴含着的精神文化,可以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人才培育的有价值的载体。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倍加珍惜交大历史传统的传承和发扬,认真学习好、宣传好交大赖以生存、弥久常新的精神文化,努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    

校史文化是交大前进的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

一所大学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始终秉承大学精神,坚持真理,以其特有的创新追求,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120年来,交大人或孜孜不倦地研求科学与文化,或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默默奉献,或追求民主进步、反抗压迫侵略而投笔从戎,走向救亡的最前沿,以自己的宝贵生命和高尚节操铸造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雄关漫道,风华激荡,涌动在交大人中间的是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梦想。这是交大永远保持活力的源泉,也是前进的动力,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    

翻开八卷本《上海交通大学史》,回顾历史,交大的前辈先贤创造了无数的光荣。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将办学与救国紧密结合,将求真与务实融为一体,以自信和勇气站在时代最前沿,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120年的交大历史,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镌刻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时代的变幻。无论是盛公宣怀“练习千百人才”的图强自救,还是唐文治校长“造就中国之奇才异能”的实业救国;无论是叶公绰校长、彭康校长“取长补短”,“要为国家多培养几个钱学森”的气魄,还是黎照寰校长以麻省理工学院为标尺,建构“东方MIT”的实践。自诞生之日起,交通大学的历史就与国家同向同行,交大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并因此成就了交大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    

中华民族向来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才能编史修志。盛世编史、太平修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过去的十几年,我们能够坐下来认真研究修史问题,说明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交大的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提质增效、内涵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好阶段。近十多年来,交通大学取得大发展,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学校的世界学术排名已从2004年的461位上升到2015年的136位。这种进步的速度和势头是令人欣喜的。到2020年,希望上海交大能够在若干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百强,形成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校史,值得发掘研究

王宗光、孙大麟、张克非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史》主编 王宗光

八卷本《上海交通大学史》,从酝酿、撰写到修改、成稿,历经14年,规模宏大、著述精细,可以说是开创了国内高校校史研究的先河。    

以《上海交通大学史》为主体的校史研究开始于2002年。当年,校党政班子经认真研究,作出了将校史编修列为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决定。选择这样的契机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    

其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支撑。进入21世纪,学校“十五”建设计划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一流大学不仅要具备一流的办学条件,还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所在,经过历史沉淀而又具特色的交大文化与人文精神,将成为引导和激励师生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其二,百年交大缺乏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厚实的交大校史。交通大学的历史发展跨越三个世纪,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历史缩影。但是,对交大的厚重文化资源的发掘开发、研究利用相对滞后。当时只有一本与西安交大合作完成,仅仅写到解放以前的简史。这与交大保留下来大量历史资料的优势不相匹配,也是一种闲置与浪费。    

其三,及时抢救交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必要。交大的厚重历史,是历代师生校友共同创造、记录与发展的文化记忆。这些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财富,如果不及时保护、抢救,将给我们及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对校史文化资源实施抢救性措施,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编研,刻不容缓。    

基于以上考虑,2002年9月,学校党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校史编纂委员会。当年10月,组织了由老中青组成的近20人的校史编研团队,正式启动《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项目。编修过程中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坚持持论有据,论从史出;其次,要充分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肯定学校的成功经验,弘扬先进,同时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曲折和问题,正确总结经验得失;最后,要突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要把一校之史放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综合考察。    

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八卷本校史的完成,既是历史研究阶段性的句点,更是延续研究、深度研究的新起点。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史》主编 孙大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史》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建校以来第一部由学校组织编写的校史。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于1952年10月由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而成。2005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实现强强合并,成立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在校史编纂过程中,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学校发展沿革为经,如实记载了学校各个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重要影响和重要历史价值的大事、要事,全面展示了学校不断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全书依发展阶段分为上下两册,共5个章节,近70万字。它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大师生、医务员工进行调查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也是对青年教工及学生进行爱国荣校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克非

今年适逢海内外五所交大120周年华诞,8卷本《上海交通大学史》作为一份厚礼顺利推出,无疑是校史研究领域的大事。 

该书具有四个显著优点。    

一是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它紧紧围绕交大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特点,学校的著名校长、师生、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等基本内容,既体现大学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又准确把握学校自身最为重要的关键点、特殊性,形成能够体现交大个性、特色,视野开阔且有深度的校史佳作。    

二是资料丰富、据实直书。编写者以严谨学风,尽可能多地搜集、掌握各种相关资料,积十数年之功,以丰富史料和上千张珍贵图片,忠实反映校史原貌,并揭示出交大与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和独特贡献,保证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严肃性,堪称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信史。    

三是注意突出关键人物和重要细节。如对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唐文治、黎照寰、彭康等杰出校长,都设有专章进行系统论述。对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名师和重要事件,也都有图文介绍,彰显“大师”对于大学的极端重要性,融合了传统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优长,增强了可读性,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启迪。    

四是精心研究和史论结合,以及独到的史识。该书在许多关键处,能不囿成说,敢于创新,并以点睛之笔,阐发深意。全书还非常注重总结“老交大传统”的形成、延续和发展,深刻揭示出交大能“独历劫不坏,愈震撼而愈巩固”,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稳步迈进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部与学校地位相侔的校史佳作,该书不仅对立德树人具有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也对全国的校史写作和研究,甚至对认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成功经验,都有独特启示和裨益。    

创新是大学的“源头活水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马德秀

交通大学1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始终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民族振兴交相辉映的创业史。交大精神蕴含着四种意识。    

一是“大任当前、舍我其谁”的使命责任意识。“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当前,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攻坚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阶段。时代呼唤交大勇担强国的历史责任,在贡献和作为中,成就社会地位和崇高声誉。    

二是“只争朝夕、不畏挑战”的抢抓机遇意识。机遇与挑战是辩证的,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机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时代呼唤交大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抓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变挑战为机遇。    

三是“披荆开路、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意识。新世纪以来,交大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密西根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高级金融学院等,在国内高校形成示范效应,也在国外产生重要影响;率先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构建立体式人才“金字塔”。    

四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向上意识。交大人有一股劲,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紧紧联系。交大人怀揣共同的价值追求——“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当前,国家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时代呼唤交大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改革作为推动工作的永恒主题,让创新蔚然成风,促改革向纵深推进。    

重视大学校史的育人功能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潘敏 

大学校史是大学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大学文化的映照。上海交大历来高度重视校史文化研究与校史文化建设。自2002年开始,学校就将校史研究纳入大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成立了以时任党委书记王宗光教授牵头的校史编纂委员会,并将校史编修列为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上升到如此战略高度,在上海当时各高校中是不多见的,足见交大在校史文化建设上高瞻远瞩的魄力与决心。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所著名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流的文化内涵,那就是经过岁月沉淀又融合中西之长的办学传统、人文底蕴、校园风采,形成一种引导激励全校师生的精神动力,这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上海交通大学史》所记录的办学历程,展示的教育成就,总结的成败得失,正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宝贵积淀,也是“交大文化”独树一帜的根本与源泉。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人才,而对人才培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大学精神与文化传统。深度发掘大学校史中鲜活的故事,从真实的历史背后提炼出蕴含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都将成为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生动教材,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远大理想的优秀人才。    

愿校史成为致远之源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伟

一所大学的成果与声望、办学风格与校园文化,与它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一所大学的历史越悠久,文化传承度越高,这所大学就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邃的办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校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文化层次的鲜明体现,更是大学精神凝练的源泉所在,离开校史,大学文化建设与精神追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每所大学的历史都是一座富矿:人才培养的辉煌成就;各个时代师生风采和精神风貌;不同时期校长们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名师大家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中的睿智灼见;绵延百年的校风特点和精神灵魂;学校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等等,都值得思考和探究。    

校史之于大学,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是兴替之镜、正身之基、致远之源。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更应当注重挖掘与传扬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厚重的历史底蕴中梳理总结出优良的办学传统,构筑校园文化氛围,达到“传承文脉,环境育人”的目标。品读大学校史,我们一定可以从平凡的史事中寻找到中国大学独有的责任与传承,继而激发创新的火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厚重的历史是百年学府的底气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范有年

1962年,我考入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一进交大,我就感到学校的风气非常好,学校对基础教育抓得很紧,同学们学习都很勤奋。交大师资质量好,老师的学问功底厚,讲课非常吸引人,像教过我的孙增光、盛振邦、柳康宁等老师,到现在对他们还记忆犹新。系里的领导和辅导员同我们学生也走得近。卢积才老师和他领导下的指导员,当年和我们“打成一片”,关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对同学们的脾气秉性和优缺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症下药给予帮助和教育。虽然在交大寥寥数年,但我们身上都已经深深烙下了交大的印记,“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已熔铸进我们的内心,并内化成一种动力。    

盛世修史,继往开来。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已经走过了百余载。百余载历史,承载着沧桑变迁,蕴含着丰富内涵。回眸交大的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掌校者殚精竭虑、运筹擘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把握时代发展之脉搏,将兴学育才与国家民族之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代又一代执教者以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无怨无悔躬耕于三尺讲台,传道授业。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秉承传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用他们的青春岁月和荣耀时刻谱写交大的绚丽。是他们——我们的先贤前辈,将交通大学不断推向前方。    

厚重的历史是百年学府底气之所存,世纪血脉之所延。百年交大,百年珍藏。翻开这珍藏的记忆,回味历史,感悟未来,一定能从中汲取力量,承载前辈的殷殷期望,不懈追求,不断前行。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4.07 第07版 论苑        

原文: 大学的责任、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