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为官不为”动真格 靠两个"清单"加"台账"

13.03.2016  12:16

  3月13日消息:“为官不为”导致庸政懒政怠政,一些官员“只表态不表率、只挂帅不出征”……成为广大群众忧心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说,整治“为官不为”是当务之急,但更需要长效机制。整治“为官不为”要对症下药,既要通过约束问责等方式以治标,更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治本。

   把提升执行力作为干部培训内容

  “‘为官不为’,说到底是一些干部的执行力出了问题,没有把中央的工作部署和上级的决策意图理解和落实到位。”刘峰认为,干部的执行力不够,一方面可能是执行能力不足,不知该如何适应工作岗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可能是执行意愿不足,怕麻烦怕得罪人,不愿意积极进取、主动作为,缺乏责任和担当。因此,“对缺乏执行能力的干部,要通过动员、劝诫、辅导、沟通、培训和传帮带等方式切实提升执行能力,尽快适应新常态;对缺乏执行意愿的干部,要通过作风建设,健全体制机制,重塑政治生态,运用激励引导、督导问责等方式有效提升执行意愿,主动积极进取,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敢于担当。

  “执行力事实上与领导力成正比。表面上看对上执行力不强,深层看是对下领导力不够。”刘峰说,既要提升执行力,又要提升领导力。他建议,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把提升执行力和领导力作为培训内容。

  刘峰说,整治“为官不为”,既要在约束干部上用力气,又要在激励干部上做文章。不断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整治“为官不为”的长久之计。约束干部既要硬约束,又要软约束。硬约束是党纪国法、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外在的、有形的,对因决策执行不力导致重大损失的干部还要终身追责。软约束则是道德自律、价值导向和文化浸润,是内在的、无形的。

   在约束上用力气在激励上做文章

  另一方面,激励干部既要物质激励,更要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要树立一批吃苦耐劳、积极作为的正面典型,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最终通过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局面,使广大干部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整治“为官不为”要敢于动真格,通过加大问责力度敢于动真碰硬。刘峰说,要明确职责不仅要实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而且要建立政绩“台账”,做到有账可查,有据可依。“台账”重点记录干部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态度和措施、执行的力度、创新的方法和具体的成绩,尤其是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和群众的满意度,重大决策实施效果等情况。要做到工作项目化、任务具体化、绩效显性化。还要通过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力度,让干部在“聚光灯”下干事。整治“为官不为”要用好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要把整治“为官不为”与干部选拔制度结合起来。整治“为官不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促使干部积极作为,主动做事,把事做好。为此要用好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双管齐下,把整治“为官不为”的约束制度与选拔干部制度结合起来。主动作为的干部越来越多,“为官不为”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