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22条"政策陆续落地 数百亿元"红包"如何拿?

15.06.2015  08:43

  据《劳动报》报道,有着22项干货内容的《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出台不到半个月,网络上就充斥了对《意见》的解读,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次上海政府顶层设计的确诚意十足,几乎覆盖了科技创新的各个关键领域,等待时间检验的只是落地与否。

  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工商等相关负责人处获悉,“科创22条”中提及的重大举措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落实。其中,企业股东变更、企业创新投资取消备案审批、“四新”服务券等内容正在积极争取先行先试。记者选取了其中最新、关系最密切的政策进行解读。

   政策解读

  政策一:“四新”服务券(试点)

  关于“四新”服务券,每个企业每年可申领一套,每套券金额20万元,分为企业券、高校券两部分,额度各10万元,主要用于资金扶持。

  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表示,“四新”经济是去政府主导产业定位的经济模式,变企业跟着“市长”走为跟着“市场”走,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设定统计口径、不锁定发展内容、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留白在于突出市场基础性,企业主体性作用。因此,与以往政府资金扶持政策不同,此次“四新”服务券采用“宽进严出”的审核方式,将事前的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流程改为“事前备案,事中监管、事后兑现”。同时,以企业为主体提出研发方向和合作需求,政府部门主要做好服务和监管,不具体干涉企业的研发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曾获得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但随着企业发展,已升级成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不能申请“四新”服务券。目前,全市各区县建有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为1078家。

   支持对象:本市建有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中小企业

  支持范围:企业与本市高等院校围绕“四新”经济开展产学研合作,且支付给高校的合同金额不低于50万元;同时,申报项目合同签订时间应在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之间。

  申报方法:采用网上实名登记发放。企业和合作高校分别向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教委申请兑现,申报系统开放时间为2015年6月23日至7月3日。

   政策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的,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支持对象: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适用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核定征收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不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不能享受加计扣除。

  支持范围: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性,对本地区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具有推动作用;二是具有价值性,企业通过研发活动在技术、工艺、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三是符合目录,企业从事的研发活动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

  申报方法:企业自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加计扣除,应报送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研究开发费预算复印件等相关材料。

   政策三:放宽股东及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

  由市工商局制定的《公司股东及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简化公司股东及法定代表人登记程序,按照市场原则和企业合约,允许企业依法合规自愿变更股东。

  对于企业设立以及股东、法定代表人等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项,新《办法》参照“负面清单”的管理思路,规定工商部门除了对涉嫌虚假申请材料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要求企业有关股东、法定代表人对申请材料进行确认外,原则上不再对企业登记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要求全体股东当场办理,不要求当事股东亲自办理,放松政府对于企业自主经营的管制。市工商局注册处工作人员魏迪向记者指出,新《办法》主要集中在:关于股东及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在办理变更登记时,涉及到变更的股东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原件,由委托人到工商机关直接办理,不需要本人办理等。

  支持对象:本市登记机关办理公司设立、变更登记,涉及股东、法定代表人事项的,适用本办法。

  支持范围:新《办法》尤为针对新型科创企业,由于科创企业相较传统企业,其股东变更频繁,新政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放宽股东及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方案。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各类企业分支机构的登记参照本办法执行。

  申报方法:办理公司设立或者股东、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时,申请人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以下简称身份证明)、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以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新《办法》有效期至2016年12月31日。

      成功者谈企业要学会向政府“伸手”要科创红包

  自身需要学会规范操作市场需要多培植中介服务机构

  “上海这几年大大小小的科创扶持政策,增强了我们走创业之路的信心。”谈及上海今年科创环境的变化,大部分企业都有着这样的感慨。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尽管上海市针对科创领域的政策不少,但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敏锐度”却相对不高,对于如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更是一知半解。

   科创红利替企业“减负

  “我们创业要做很多功课,税收政策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快视信息的创始人之一韩士迪谈道,“我们公司成立只有五年,各方面还不成熟,特别是资金一直比较紧张,今年我们的经营状况不错,刚刚开始盈利,原本担心税收会不会增加企业的压力,幸好能享受到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优惠政策,一下子减免了1万多元,这样又可以研发一个新的小项目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对我们小微企业成长实在太重要了。

  据了解,快视信息在五年内企业逐渐成长,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5人到如今的25人。随着软件产品的投放市场,企业不仅获得了小微企业的减免税,还享受了销售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技术开发减免税等流转税优惠政策,这些对尚在起步阶段的创业企业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样得益于科创红利成长的还有朱鹏程和刘海玉夫妇俩成立的移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谈到创业这些年,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刘海玉会心地笑了。4年间,从当初只有4人的创业团队,到现在60几人的团队,朱鹏程和刘海玉夫妇将分了一半军功章分给了上海市科创政策。刘海玉告诉记者,公司目前主要着眼于智能家居领域,包括智能猫眼的技术研发等,而作为研发类企业,目前享受到的主要有企业所得税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两项优惠政策,“一个月可以省下7、8万元的增值税,占到增值税缴纳总额的40%。”刘海玉说,“除此之外,我们还申请了高转项目,每年可以获得几千元的补助。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很大,因此优惠政策会对企业的良性运营带来巨大的帮助。”刘海玉说道。她举例称,2013年,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70余万元,享受到营业税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后,企业将减少超过20万的税收。“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资金,对于企业的再次研发投入而言,意义重大。

   企业多为政策“门外汉

  但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大部分科创类企业对于目前上海现有的优惠政策,往往摸得并不透彻。特别是经验不足的创业型企业,假使没有人“带路”,他们往往感受不到上海的科创氛围。事实上,在企业成立之初,刘海玉也并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可以享受到哪些政策。

   “记得后来是市科委召集本市的

  一些相关企业做培训,刚好我们企业在紫竹科学园区,就经常去参加这类培训。当时园区也常常会组织园内的企业做一些信息的互动和交流,再加上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指导,我们才慢慢摸清楚有哪些政策是适合我们的。”刘海玉表示,从知道到了解,再到最后的申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也认真请教了相关部门的一些具体业务人员,全面了解整个流程,最终成功办了下来。工作人员很耐心,也会主动告诉我们,哪些政策是适合我们申请的,让我们不用在黑暗中摸索,少走了很多弯路。

  对于创业企业缺乏政策“敏锐度”,刘海玉也坦承,如果不是经常上科委等相关部门的网站,没有遇到一些相关的信息普及,未必会知道有那么多的“科创红包”。“毕竟政策这一块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显得有点陌生。可能很多创业型企业都会遇到像我们这样的状况,对于各自创业的领域是专家,但对于科创政策,就是个门外汉。

  “其实对于这些中小型创新企业,这两年上海市的科创政策能够给予100%的支持,但问题是什么呢?企业苦于不知道怎么申请扶持。”e办事网创始人叶劲超一语道破,就拿产品类企业来说,对于自主研发的部分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向政府“伸手”求帮助,只知道申请专利,但是事前的研发经费包括未来的投入成本怎么报,他们并不知道。

  叶劲超告诉记者,在与很多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企业对于各类政策的态度普遍较被动。“其实很多政策都是挂在政府的网站上,如何申报、有哪些门槛都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企业就是搞不清楚,或者说没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人力去搞清楚。”他坦言,之前,创业指导、成果转化、人事托管等创业服务的机制并不完善,而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也不发达,缺少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

  此外,叶劲超还提到,对于过去科创政策企业感觉受益不明显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很多企业在工作财务管理上存在不规范行为,很普遍的现象是,对于一些公司研发支出不开发票,这样一来,就没有凭证依据去申报经费。”他说。数据统计

   上海准备了多少科创“红包”?

  八成科研经费用于试验发展传统工业成最大受益者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可以说,为此目标服务的政策几乎涵盖了科技创新的所有领域,那么企业不禁会问,上海科创看得见的“红包”究竟有多少?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红包们”又都是被谁领走的?对此,本报记者查阅了政府官网上的统计年报以及由财政局、科委等联合发布的《上海市科技统计年鉴》,从数据中看清近几年上海科创投入情况。

   研发经费平均年增长率达16%

  从年鉴的数字上看,上海市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从2010年到2013年逐年上涨。其中一项重要指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资金数额和强度上升空间明显。

  R&D指标是指在科技领域增加知识总量的行为,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的创造性活动。R&D经费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城市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根据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在R&D经费为481.7亿元,较2009年的423.38亿元增长了12.11%,而2010年至2011年,该经费的增长率达到24.08%,到2013年,经费增长至776.7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16.05%,其占GDP的比例也从2009年的2.81%增长至2013年的3.53%。

  从统计报告上看,上海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从2010年的202.03亿元,到2013年的257.66亿元,呈现小幅增长趋势,但却低于近几年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增速。也就是说,近几年,科技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比例下降。

  据悉,这是由于上海市这几年的财政支出,主要偏向了教育投入,而包括科技在内的例如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其他项目的投入,则相对不那么集中了。

   八成科研经费用于产生新产品

  从统计年鉴中,不难发现,政府和企业在全市研发经费中扮演着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根据2010—2013年上海市科研资金来源的数据显示,两者几乎“包揽”了90%以上的科研资金,而其中,政府在其中的比例有小幅上升趋势。2010年,上海市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为142.78亿元,占比29.64%;到2013年,这一比例达到31.61%。与此同时,企业资金占比则有所下滑,从2010年的66.08%,下滑到了2013年的61.94%。

  数以百万计的科创“红包”究竟被派什么用场?记者查阅年鉴后发现,研发经费主要用于三类活动,分别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776.78亿元的R&D经费支出中,619.24亿元都流向了试验发展,也就是说,80%的研发经费都用来产生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装置,建立新工艺、新系统和新服务。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这块经费支出相加,只占全部的20%。

  在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献计献策时,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陈凯先曾指出,科技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例通常为10%—15%,有些国家甚至达到或接近20%。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4.8%,是较低的。而就上述数据看,上海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占比接近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远低于科技发达国家。

  而从R%D经费的执行部门看,其中企业投入最多,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企业部分达到502.45亿元,科研机构次之,为192.54亿元,这也说明了,在上海,企业和科研机构是进行科研的主力。

   工业领走了80%科创“红包

  从数字上看,上海近几年的科研投入很给力,但更多的人关心的是,这些投入都去了哪里?年鉴中指出,2013年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共投入625.51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包括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总额为162.68亿元,占全部投入额的26%。而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等上海市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共投入资金505.48亿元,占了全部资金的80.8%。

  有专家认为,由此不难看出,在科研补贴方面,上海市的传统工业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