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新生入学教育纪实 衔接课程——搭起大学和中学的桥梁
金秋九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迎来了2014级的新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背上行囊纷至沓来,大家或喜悦,或激动,或忐忑,亦或是迷茫。但是不管怎样,这些新同学因为数学,才汇聚于此;因为数学,才相知相识。
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衔接程度不够,致使大学新生数学学习的总体适应性水平不高。如何让新同学除了在思想上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顺利转变的同时,也能在专业学习上做到顺利过渡,使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这两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这成了数学系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今年我系就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重磅推出了数学衔接课程,目的是在正式上课前给新生在专业上引引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专业学习,由浅入深地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
担任这次衔接课程教学任务的是我系羊丹平和孙伟两位老师,他们早在暑假里就着手进行课程设计。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衔接课程的现场实况吧。我系的孙伟老师正为新同学们讲解集合论的相关知识,分别就有限集、无限集、Cantor-Bernstein定理以及罗素定理等问题进行了循序渐进地介绍,全程的教学过程中,孙老师一直都面带微笑,充满热情,让同学们觉得亲切温暖,这种轻松而又不失严谨的课堂气氛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座无虚席的教室,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们好学的同学们课后拿着笔记跑上讲台向孙老师提问,老师也都一一解答,讨论场面很是激烈。
其实,无论是对于熟悉大学教育方式的老师,还是习惯高中学习方式的同学们来说,这样的课程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不仅是大一新生,连我们这些学长学姐也很羡慕他们,”来自13级的贾亦真同学说:“衔接课程有它很必要的存在性,它给同学们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因为没有亲身感受过衔接课程的课堂,因此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个课程是不是真的有效,他讲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够由浅入深的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数学,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衔接课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正如贾亦真同学所担心的,很多没接触过衔接课程的人应该也想知道答案。因此,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我们也在课后采访了几位新生同学和孙伟老师。
其中来自14级1班的陈越同学告诉我们:“这种衔接课程成功展示了大学教育的新一面,在讲课中,孙伟老师更注重理论,比如一些定理的概念,还有很多之前高中时认为是显然定理、问题的新证明方法等,而一味不是的专注于做题,。而羊丹平老师更注重人文,介绍了很多关于数学史,数学问题的发展过程以及真正的数学家是看待问题的方式等方面内容,给新生带来了对数学不一样的认识。”来自14级2班的转专业同学袁轶君也说到:“衔接课程能够开拓我们视野,能够接触到以前学不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老师们讲的都很有水平,各具特色。之前我也学过大学数学,但接触的证明题真心不多,现在很多基本的定理都有给出严格的证明过程,有果有因。可见在数学系的学习是一个从基础开始,要求脚踏实的过程。”
最后,孙伟老师告诉我们:“大学和高中的差别很大,大学里不会让你做重复性的训练,5分钟就能证明出来的题目考察的只是对某个问题的熟练度,而大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老师在每节课上只能讲到冰山的十分之一,剩下的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去理解,刚开始痛苦是难免的,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跨过这个坎儿。
知道要开始上衔接课程的时候,我就在想该以怎样的形式、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几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的结论是:我们要选择一些基本的东西,尽量不出现新的定义,即不引入新东西而是引入新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掌握用大学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跟着高中培养的直觉走,就像学生们以前对集合论和逻辑理论的理解和大学所需要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个衔接课程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四次的衔接课程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即将揭牌的学业指导工作坊将会进一步带给学生新的体验和收获,而这只是我系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些新的尝试。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挖掘其他内容,使得新生入学教育更加丰富多样,让学生在其中可以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