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教育要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前沿访谈) ——顾明远先生与钱颖一教授对话撷英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培养了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对于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下,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助力经济创新?怎样认识教育的本质?怎样认识大学之道?4月16日,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中信出版社集团《比较》编辑室、青岛伟东云教育集团联合主办“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转型”主题读书会,就上述问题,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进行对话,并回答与会者的提问。让我们分享两位知名人士的真知灼见。
思考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记者:如何正确认识知识与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权重?
钱颖一:我们的家长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要求孩子早学一点,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家长一般首先问“今天学到了什么”。许多著名大学也是太重视知识的获取与传授,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较弱,这主要因为我们对于训练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不够。上个世纪20年代,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说:大学教育不是为了记住许多事实、很多专业知识,而是要训练大脑的思考。
考试考得好,不代表会思考、会创新。要想保持“均值”、拉大“方差”,离不开思维能力。着眼于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提出通识教育、个性发展的理念;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获取这一个维度,拓展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三个维度。比如,在课程设计上,清华经管学院有一门独特课程,叫“评判性思考与道德推理”,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受欢迎。
顾明远: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度期望”,在孩子刚出生就纠结于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一个人不只是需要知识,更需要健康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健康的社会情绪。这样,孩子将来才有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位名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记者:经济竞争依靠创新,创新依靠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培养——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
顾明远:几年前在成都的一个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座谈会上,一个小学生向我提问:“顾爷爷,您说取消‘奥数班’,不上‘奥数班’,我就考不上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那我怎么养家糊口?”我们许多学生过于功利化,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不只是物质生活好,精神生活也应该是好的。
钱颖一:育人比育才更重要,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而不只是“有用的机器”。杰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去发现、去欣赏、去保护有创造力的人,要使我们看不惯的人也有成长的空间。应该让学生知道世上有多种多样的需求,人生有很多条路,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大学教育应该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当然,这也是功利的,但不是短期功利主义。
两位专家都认为,我国教育培养的人才“均值”高,但是,同质化比较明显,人才有高原而缺乏高峰。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
记者: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的功能?
顾明远:过去人们总是以工具理性来解释教育,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教育要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同时,只有个体得到发展,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应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对个体来讲是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包括体魂强壮、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对社会而言,提高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这就要求我们相应地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教育要培养能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人。
钱颖一:服务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是教育的一个功能,但是,这绝对不是唯一的功能,教育最终是为了人,以育人为中心。
追求把“差生”培养成“好学生”
记者:河北衡水中学最近到浙江办学,引发广泛关注,两位对此有何高见?
钱颖一:我对中学教育没有研究,可以说,一些著名中学在“为学生”方面比许多大学做得好,可能在方法上不一定合适。
顾明远:从宏观上看,在招生等方面,衡水中学最近到浙江办学,影响到其他中学,不利于教育公平。能够治好疑难杂症的医生是好医生,学校应该追求把“差学生”培养成“好学生”,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抢生源,搞“掐尖”。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