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德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德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在沪举行。来自中德两国余百位的学者、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从政府战略决策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以德国享誉全球的双元制职教系统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如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特别是制造型企业转型与创新的发展路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提出“在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上,寻求与高水平科研工作者的对接是解决途径之一”,李克强总理今年也在公开场合多次为职业教育发展呼吁“更多资源汇聚”,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是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次论坛的举办,正是响应这一国家战略,探索著名高校在这一重大教育发展动向中如何扮演思潮引领者的重要尝试,也是高校反哺社会,直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实践。
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德国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发表主题报告。众所周知,德国是个依靠科技兴国的国家,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同时也是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而德国政府2013年投入2亿欧元推出的“工业4.0”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工业浪潮,德国被普遍认为将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跑着。而支撑德国世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其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通过密切跟踪科技、产业、经济、管理学科和实践的最前沿发展,实现更新、扩展和重组在职人员的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在德国不仅是狭义的职业学校教育,更是涉及每一位在职人员的成人职业培训,通过企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企业产生持续创新力和发展力。
作为拥有传统工科优势的上海交通大学,在第四代工业革命浪潮中,更应发挥顶尖高校的推动作用,不仅是在科技研发层面,还要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层面,切实地发挥社会责任。工业革命的浪潮背后,是大量拥有高技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而这一人才的匮乏又恰是近几年解决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瓶颈所绕不开的难题。作为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上海交通大学,从服务社会角度出发,主动搭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对话平台,将国际最先进的职教体系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径引进中国,解决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性问题,充分体现了著名高校的教育自觉性和创新自觉性。
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天鸣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盛焕烨教授和德国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局长分别致辞祝贺。勃兰登堡州工业大学管理委员会主席、德国路德维希职教培训中心主任、柏林新技术培训工厂总经理等德方代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处长劳晓芸、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刘宇陆、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成教所所长马树超等中方代表分别做主题报告。下午与会专家就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创新力等主题分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盛焕烨在致辞中指出,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将改变整个世界的工业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如何在这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决胜之计在于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而这也是牵制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赶上4.0时代,中国的工业需要并联式地发展,即针对不同领域的现有发展水平,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创新力、劳动力等规划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而职业教育有望成为整个工业体系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因为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比技术资源共享要少去很多壁垒,引进最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和资源,由中国专家本土化,可能是实现职业教育4.0的一条捷径,但这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地持续支持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倾向,比如鼓励职业教育与企业劳动力定制和先进技术引进的绑定,比如对提供实践基地的龙头企业的税收支持等。
德国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局长罗尔夫·斯特里特马特博士与在场嘉宾分享了该州通过建立高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该地区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高校在企业“定制”专业人才,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基础,在企业学习实践操作,培训经费来自政府、企业和学生本人。各专业的培训目标、人数、周期均由高校根据企业市场需求设定。根据学生来源,区分全日制学生和在职学生,所有培训覆盖整个职业生涯,从而保证了企业有效人才的供给。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马树超教授在报告中对中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出了十大对策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对策包括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程度、提高服务地方(行业)水平、改善教学条件、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能得到的个人化的关注度、促进企业参与办学与教学、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提高社会认知度。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德国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承办。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窗口,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将以此论坛为契机,深入挖掘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引入工业4.0时代的最新技术培训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贡献力量。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