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大学校长撑起"抗日大本营"
1941年9月8日,陈垣(前排左三)与辅仁大学同仁合影。
有一个叫见月的和尚,清初在南京一所寺庙当住持。有人告发寺庙中有人“通贼”,就是和反清势力有联系。清兵要把寺庙封闭,抓走那些所谓“通贼”的人。见月和尚镇定从容,大义凛然,想尽办法保住了寺庙。这是陈垣在1940年写作的《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抗日时期陈垣的真实写照,坚持抗日,维持辅仁大学,保护抗日师生。因此,辅仁大学赢得了“抗日大本营”的赞誉。
坚守北平拒绝威逼利诱
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占领了北平城。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迁,大批师生南下。当时,辅仁大学没有南迁的打算,陈垣也没有南下,他认为沦陷区需要有一批人留下来主持正义。他说:“余如南归,辅仁大学数千青年,有何人能代余教育之?沦陷区正气有何人能代余支持倡导,且余之图书,又不能全部带去,只身南逃,尤属不宜”。
像陈垣这样地位的人留在北平,日伪肯定会想尽办法拉拢。先是请他参加“东洋史地学会”并担任职务,这是一个披着学术外衣的汉奸组织。他当然拒不参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战略目标,在北平策划筹建“东亚文化协议会”。鉴于陈垣在国内外教育界的声望,日伪又准备让他担任副会长,派人前去游说。来人利诱说:“日本人已许诺,陈先生出任副会长属众望所归,可发给月薪5000元。”陈垣断然拒绝:“莫说几千元,即使万两黄金我也不干!”
来人满脸愧色退去。
坚持办学保护抗日师生沦陷期间,日伪对高校实行奴化教育,日语被作为必修课,教材改用日文课本等。辅仁大学由于教会背景虽未被日伪接管,但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干扰。辅仁大学不接受伪教育部命令,仍遵国民政府之学制及校历、假期规定,使用原有教材,保持了北平古都学府一片净土。
1938年徐州失陷,日伪当局强迫北平机关、学校挂伪“国旗”,游行“庆祝”。辅仁大学和附中拒绝挂旗、游行,附中被强令停课3天。日本人找到校长陈垣“质问”恫吓,陈垣说:“国土沦陷,我们只是悲痛,要庆祝,办不到!”从此,学校返校节等集会,皆以校旗代国旗。他认为,悬起冒牌国旗“使人一见,感领土之沦亡致为泪下”,“是最大的耻辱”。
1939年,学校放映世运会影片,忽然显出中国国旗,在场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日本宪兵队找陈垣责难,要他交出鼓掌的
师生。他回答:“带头鼓掌的是我,要逮捕就把我抓走!”慑于他的威望,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
1942年4月,辅仁大学举行返校节,照例要开运动会。陈垣在运动会开始时讲述了一个孔子开运动会的故事。他说:《礼记·射义》篇记载,孔子曾主持射箭比赛,让子路把门,宣布有三种人不能参加,“贲门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即败军之将、为敌人做事的、认敌作父的三种人。宣布完三条,不少人都溜走了。他巧妙地在公开场合警告汉奸,打击敌人。
1944年3月,辅仁大学三十多名教授、附中教员因宣传抗日被捕,多方营救无效。直至1945年7月才被释出狱。当时抗战还未结束,辅仁大学公宴出狱的教授,以此来表达对他们抗日的支持和对日伪当局的抗议。陈垣在1945年冬至所写的《通鉴胡注表微》一书识语中说:“此论文本为纪念被捕及被俘诸友而作。”
潜心研究以书斋作战场
抗日战争八年期间,陈垣杜门谢客,潜心研究,撰写了7部专著、10余篇论文。他提倡经世致用和“有意义之史学”,以书斋作战场,以纸笔为武器,阐发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以此借古喻今,痛斥日寇侵略和汉奸卖国。
陈垣这一时期著就了他称为自己“学识的记里碑”的《通鉴胡注表微》。南宋史学家胡三省,宋亡后,坚决不做元朝的官,隐居山中,极其艰苦,倾注全部精力,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做注解。因此,有人认为他擅长地理或是考据。而对他为什么注《通鉴》,用意何在,却没有人注意。陈垣过去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身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与胡三省有相似的遭遇,才切身体会到胡三省对于元灭南宋的深切亡国之痛,于是发愤著《通鉴胡注表微》,以此阐发胡三省在为《通鉴》作注时隐藏在注文中、当时不便明言的爱国思想。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时候,同样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陈垣“以史事讽喻今事”,援古证今,表达他的爱国思想。
对于陈垣在特殊环境下所采取的学术文化抗日活动,辅大文学院院长曾题词称赞道:“吾党陈夫子,书城隐此身。不知老将至,希古意弥真。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一编庄诵罢,风雨感情亲。”
“黑暗世界”不办开学典礼
自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来,辅仁大学八年坚持不办开学典礼。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辅仁大学举行了八年以来首次开学典礼。
陈垣在开学典礼上讲话说:“民国二十六年以来,我们学校已有八年不行开学典礼,因我们处在沦陷区域,国旗拿不出来,国歌亦唱不响亮,甚至连说话都要受到限制,为了一切不必要的麻烦,以往的八年是在不动声色的黑暗世界中度过的,从昨天日本投降签字起,世界的永久和平已经产生,光明的新时代已经开始,所以八年来解放后第一次开学典礼,是特别值得庆贺的。”他痛斥那些为日伪服务的人“已经忘了我们国旗的本来面目”。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个元旦团拜会上,国民党一位高级官员说北平这地方没有一点民族意识。陈垣听了十分气愤,便站起来反驳他,说:“你过去来过这里没有?我们在日本人统治下进行斗争,你知道吗?可惜你来得太迟了!”于是愤然离席,并说今后再也不参加这种集会了。
史迹寻踪
辅仁大学:北京辅仁大学创建于1925年,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1927年更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31年在南京中央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院系调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共有27年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历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注册入学的学生共12355人,历届毕业本科学生4812人,研究生76人。
人物小传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被毛泽东称为“国宝”。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9-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