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华东师大与浙江海宁教育合作共建结硕果 ——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局长沈林华谈教育发展突围之道

28.07.2014  01:30

  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的教育事业一直在全方位与优质并进的系统中发展,且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突出成绩。作为一个县级市,海宁是如何攻破教育难点问题、实现教育发展的突围?海宁市教育局局长沈林华在接受采访中坦言,除了自身努力,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全面合作共建是不可或缺的外力支持。

劝学》有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海宁教育,就是一个“善假于物”的典范。

海宁是一个县级市,要想实现教育发展的突围,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善假于物”则是一个智慧的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有着丰富的高品质的教育资源,与海宁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交通非常畅达,人员往来相当便利。如果借势发展,当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经过认真研究与多方考察,2011年12月,海宁市与华东师大签署了共建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协议;随后,达成全面合作意向;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华师大教育学博士周彬出任校长;2013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在海宁揭牌。

周彬校长并非有名无实的挂牌校长,而是实质性的校长,一周至少三天在校,起初阶段还要为学生上课。其教育理念、管理智慧,在学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培植了一些在教育管理与学术研究上领“一代风骚”的学校干部,影响了一批立志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把这所学校办成了真正的优质学校。

周彬欣喜地说:“借势、借力、借智、借平台。海宁时刻关注着教育界的最新成果,虚心好学,积极开放的姿态令人惊喜。

除了“点对点”的学校合作,海宁利用华师大的智力资源优势与上海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全市教师进行了整体培训。在海宁建立华师讲坛,由华师大教授对海宁市各校干部与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高端培训。不但双方均降低了成本,而且让更多的教育干部与教师持续培训有了可能。同时,由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本市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选派校长与副校长到华师大培训。

沈林华说,我们一方面在不断邀请专家学者与全国名师来海宁讲学,让更多教师“学而时习之”;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名优教师,特别是培养高品质的特级教师。为此,与华东师大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工作站,对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选派他们参加国家培训,为老师们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还专门建立专家顾问团,让更多的专家走进更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育局则成立专家顾问团队,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沈林华在采访中欣喜地说,一些骨干教师已经有了自主发展的强烈愿望,主动邀请某个或几个专家为自己成长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与指导。如有的学校进行小班化的实践与研究,就邀请华师大一位在这方面有建树的教授前来指导,深入到课堂与教师群体中,指导教师写反思文章与教学论文。教育局对这种合作大力支持,拨出专项资金进行资助。

两年多过去了,有些教师已经崭露头角,有的已经在更大的范围有了一定的影响。沈局长断言,不用几年,海宁将有一些名师走向浙江省,乃至跨入全国名师的殿堂。

与此同时,合作办学给海宁的“特色办学”也注入了“催化剂”,使得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成功晋级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高中,在其影响和推动下,海宁一中、紫微高中、海宁中学也成功晋级浙江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海宁教育将寻找“源头活水”的目光放到了更远处。

近年来,浙江财经东方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落户海宁,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海宁已经尝到了不少高校技术人才资源带来的甜头。此外,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也正在紧张筹建之中,建成之后,预计将有8000多名海外留学生入驻。在教育领域,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海宁已经拥有了国际化的广阔胸怀。

据沈林华介绍,合作不能是单方面的发展,它是一个共赢系统。比如与华东师大的合作,它让海宁更多学校有了学术研究的支撑与更快发展的可能。同时,也让高校走出象牙塔,将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与实践对接,而且,海宁也成了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实习的一个理想选择。

据沈林华讲,周彬还想组建华师大的海宁教育集团,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合作。《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海宁教育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心”同行,当有更加有利于双方发展的“断金”之利。

阅读原文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编辑|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