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15年第32期

16.12.2015  17:12
目  录   【重要活动】   刘延东副总理视察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沪召开   中国大学智库论坛2015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视察上海大学   应勇调研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姜平调研奉贤“交通法治示范区”创建暨学校安全工作   华东检察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   【重要文件】   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印发《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施办法》   【教育综合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立足一流打造学科高峰   宝山区推进“问题化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普陀区全面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   【简讯】
  【重要活动】   刘延东副总理视察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上海理工大学,视察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等陪同视察。   刘延东对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她认为,中心围绕太赫兹技术的研发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特别是在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前沿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结合以及面向全球汇聚人才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是“真正的协同”。刘延东要求中心要进一步服务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拓宽太赫兹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推进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上海理工)   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沪召开  12月6日-7日,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适应需求,融合发展”,由国家汉办、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市教委、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为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颁奖。上海市市长杨雄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市政府秘书长李逸平、副秘书长宗明出席开幕式。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代表,各国驻华使节,以及国内有关中方承办高校代表、中资企业代表等共计2300多人出席会议。   刘延东强调,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趋势、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大潮流,为孔子学院发展带来难得历史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要突出特色,贴近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习俗习惯,因地因校制宜,改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实现孔子学院本土化。要适应需求、融合发展,服务民众、拓展领域,为中外合作共赢服务。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重点,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提升中外院长和教师素质,打造人文交流精品项目。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院校支撑能力建设,为推进孔子学院持续发展,为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新贡献。   多年来,孔子学院以语言传递之力,架设起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之桥”,同时自身办学水平也不断提升,运行模式日益健全。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4万人,各国孔子学院编写本土教材1200多册,全球汉语考生达600万人。近年来,运行3年以上的孔子学院开展了事业和财务审计,280多所学院以校长名义提交了专项报告,展示了孔子学院公开、透明的良好形象。   同时,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效果显著,仅最近一年,各国孔子学院共举办各类人文交流活动3.6万场,受众达1200万人。总部还派出40多个文艺团组,赴260多所孔子学院巡回演出;邀请3万名各国教育官员、校长和师生访华,为各国相互了解、合作共赢注入了正能量。   面向新10年,孔子学院将根植本土,服务民众,主动适应各国汉语学习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培养各国本土师资;进一步提高孔子学院学术研究水平,实施好“孔子新汉学计划”,着力培养新一代汉学家,探索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不断推进阳光运行,努力增信释疑,不断提升办院能力和水平,确保孔子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大会期间,共举办了18个中外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院长论坛,国际汉语教材资源展等系列活动。代表们就各国当地民众对孔院的新需求,制订今后五年发展规划,孔院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深化中外大学之间的合作,促进中外文化互联互通等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市教委国交处)   中国大学智库论坛2015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12月5日-6日,第二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年会在复旦举行。论坛由教育部和市政府指导,复旦大学和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主办。本届论坛以“202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中国发展”为主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李卫红出席开幕式,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副市长翁铁慧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杜玉波在致辞中强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急需,构建需求对接、重大决策跟踪、制度化智库成果转化等服务决策新机制,提高咨询服务能力;要坚持特色发展,推动协同创新,推动评价机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保障智库多出精品力作;要建立重创新、重质量、重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加强智库人才梯队建设,完善科学用人制度,形成政产学研用人才身份转换、多向流动的格局,涵育高端人才;要加强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深度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提升高校智库国际影响力。 翁铁慧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智库应当在战略性顶层设计、针对性问题破解和战术性政策研究这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全方位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战略性顶层设计应立足全球视野和中国国情,把握宏观走向、找准战略机遇;针对性问题破解应找准改革发展过程中热点、难点乃至痛点问题进行精准的把脉,在千丝万缕中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点;战术性政策研究应该着眼于宏观价值理念和现实执行操作的有机结合,真正让“为民”的理念取得“善治”的实效。   本次论坛共设置了七个分论坛,与会专家聚焦国家亟需,从战略理念、战略平台、战略规划与战略议程等方面,为国家“十三五”发展贡献智慧。(复旦)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视察上海大学  11月24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视察上海大学,慰问来自青海省果洛州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藏族学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吕霞、青海果洛州副州长张新文等陪同视察。   项兆伦询问了学员们在上海的生活学习情况,与学员共同聆听了由美术学院副教授姚舰主讲的色彩理论课。项兆伦对上海大学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搭建的各项平台表示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把果洛文化研究深、保护好、传播开,要运用新知识、新媒体把果洛文化生态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繁荣,今后,文化部将对果洛文化生态保护给予更多支持,让国内外各民族能够听得懂、看得见果洛文化,把绚丽的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上大)   应勇调研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12月3日,市委副书记应勇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就如何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等议题进行调研。   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开放创造实验室,应勇听取了学院领导关于实验室和学院创意人才培养相关情况的汇报,参观了IS楼(“交互天地”)和IT楼(“灵感智库”),并对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教学科研氛围及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希望同济大学推动设计创意学科大发展,发挥设计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推动作用,积极发挥知识辐射功能,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济)   姜平调研奉贤“交通法治示范区”创建暨学校安全工作  12月3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视察了金汇学校“奉贤区交通法治示范区‘小警察’实训基地”,并调研了南桥小学恒贤校区创建“交通安全示范区”工作。
  姜平充分肯定奉贤区将法治文明融入校园的做法。他指出,随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上海入学,要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上海,适应城市文明秩序,才能推动上海市文明创建步伐。奉贤区将基地学校作为交通法治示范区“小警察”实训基地,创造性地通过系统、生动的课程,使交通法治知识入脑入心,又通过小手拉大手,将安全教育工作延伸至每个家庭,为全上海文明创建工作作出了贡献。(奉贤区教育局)
  华东检察研究院揭牌仪式   薛潮在讲话中强调,希望研究院立足上海、协同华东、放眼全国,为检察实务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司法改革“名片”,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李如林指出,研究院搭建了检校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对于推动检察理论研究、检察制度完善、检察体制创新、检察人才培养、检察事业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华政)     【重要文件】   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印发《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施办法》  文件规定,本市开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均可申报“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试点面向专科专业。要求试点专业在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高等职业教育包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涵盖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职业素养要求有机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应确定4-5门融通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标准的“双证融通课程”。“双证融通课程”的开发应依据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基本素质要求充分融入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各专业可设置相关先导课程,为学生修读“双证融通课程”做好准备。每门“双证融通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综合素养评价三个部分。所有“双证融通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后,颁发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继续修满其余课程的学分可取得学历证书。     【教育综合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立足一流打造学科高峰   一是确定学科建设重点。 学校提出打造“一教一地一信”(教育学、地理学、信息科学)学科高峰,同时确定心理学、生态学、统计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也进入高峰学科建设行列。 二是推进学部制综合改革。 按照学科属性组建教育学科群、资源环境学科群等八大学科群。在此基础上推进学部制改革,2014年以来,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和经管学部,并拟在学校“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学部制综合改革,完成以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为目的教学科研二级单位调整。 三是优化学科空间布局和投入机制。 形成闵行校区以文理基础类学科为主,中山北路校区以教育、经管、信息及有关应用类学科为主的格局;兼顾学科均衡发展,分类确定各学科建设资金投入额度,重点支持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的学科冲击国际一流和国内一流。 四是引导学科自主规划发展。 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学部、院系学科建设与发展责任制,发挥学部、院(系)学术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加强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协同管理。 五是完善学科评价体系。 实施绩效考核问责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学科资源投入;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估,探索国际评估办法。 六是推进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有利于人员跨学科聘任、人才跨学科培养、资源跨学科共享的制度环境。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交叉学科单独立项制度,催生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培育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华师大)   宝山区推进“问题化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是建立“问题化学习研究所” ,推进应用性成果的再研发、再实践,为区域教育的实验改革提供理念和技术支撑。 二是创建母体实验学校, 将“上海市教育学会实验学校”作为“问题化学习”母体校,在学校组织结构、课程结构与课堂形态方面推动研究、实践和创新。 三是健全成果孵化机制, 支持教师研究成果出版,包括各学科团队课堂指导手册、研究学生读本、教师研修课程丛书;鼓励团队优秀教师围绕“问题化学习”创建个人品牌。 四是建立云校共享机制, 通过建设“问题化学习教师研修课程平台”“数字化课程建设与教师研修平台建设”“问题化学习公共微信平台建设”以及同一课程主题下的跨校跨区域“问题云”建设等,实现问题共研、成果共享。(宝山区教育局)   普陀区全面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   一是创新机制,区校协同。 区域层面,按项目研究内容、学校发展基础、学校办学理念等多个维度,聚焦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管理与文化建设、质量改进评价等,组建“同质”或“异质”共同体,开展项目研究。学校层面,通过项目引领,激活学校办  学主体性,引导学校主动探索教育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是层级式推进区域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 创设“引领学校、实验学校、创建学校”三个层级,明确相应的职责与目标,进行层级式推进。首批3家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作为引领校,围绕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进一步深化研究,培育新经验,并承担指导、咨询和培训任务。遴选两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承担组织、示范任务,促进校际合作、交流、共建与共享。区内其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员参与“新优质创建学校”项目,立足校本实际,开展研究,自主发展。   三是行政推动、专业支持。 坚持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系统设计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区域推进方案。充分发挥区教育学院、兼职督学等专业力量,依托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的智库力量,建立全过程、跟踪式和个性化指导机制。设立专项经费,为学校的项目研究、经验提炼、辐射推广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利用市级平台、社会化平台和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为不同类型的学校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普陀区教育局)     【简讯】   ▲12月2日,由各高校智库专家合力编写的《全球思想版图2015》发布。瞄准政治、经济、生态、能源、教育等各领域,挑选出既包含国际热点话题又具有中国现实观照的智库观点,通过翻译、研判与整合,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更广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为中国读者提供与全球顶级头脑进行思想碰撞的机会,也希望为政府提供政策层面上的借鉴意义。(市教委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