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教授谈社会科学的国际视野——记“学术引领人生”系列第二场讲座
2014年11月4日下午,由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生工作组主办,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团委学生会承办的“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第二期在文科楼919室成功举办。本期讲座我们十分有幸请到了国际社会政策、人口政策领域顶尖学者王丰教授与大家畅谈“社会科学中的国际视野”。
王丰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在密歇根大学社会科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华人学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和经济学、社会不平等、历史比较人口统计学等,也是极少数在国际名校担任人文社会科学院系负责人的华人学者之一。
“社会科学的国际性”
王丰教授在开篇之时便向大家发问:“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有多少东西是本土的,又有多少东西是舶来品?”随后他解释道,社会科学是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年轻的学科,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产生于工业化社会之后。新的聚居方式伴随着城市的出现而产生,人们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由于逻辑与方法的限制,中国虽然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却迟迟无法孕育出社会科学来。
王丰教授指出,科学并不代表着“正确”,而代表了一种“方法”。社会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的逻辑性与能被实证检验的特性。王丰教授举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例子来论证逻辑与实证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紧接着,王丰教授在论述社会科学是舶来品的过程中,同样指出:科学是无国界的,社会的千差万别下有着普适的模式,不存在任何地域亦或是其他方面的区别。因此社会科学从开始到未来,本身就内含着国际化。
“国际化视野在比较中能够产生新的视角”
在详细的阐明了社会科学的国际性后,王丰教授用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的成就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费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国际性的视野,费老才能够用新的视角看待中国。比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时,既要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也要与过去进行比较研究。
“历史人口学中的国际视野——教授亲身感悟”
王丰教授讲述了自己进行历史人口学研究的经历。社会科学在文革后逐渐恢复,但部分学科依然不受重视,意识形态在文革后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受到重视的学科如经济学与人口学,则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
王丰教授指出,在研究社会科学中很容易受到两个成见的影响,即西方中心论与现代中心论,即使教授也难以完全避免;然而逻辑性的分析与数据能够使人尽量避免这两个成见的影响,使学者能够有新的体悟与发现。通过对于人口的研究,王丰教授得出了以下结论:“如果不进行国际比较,没有国际视野,是不可能做出研究来的。”
“三‘多’的建议”
在讲座的最后,王丰教授为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多读书,主要关注社会科学书籍中的证据与逻辑;二是多行路,走很多的地方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加深自身的体悟;第三点便是多比较,在读书与观察中进行比较,才能不断领略社会科学的真味。
本期讲座是“社•季”第十三届社会人节“特别社计:学术引领人生”版块中的第二期。“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是社政学院学工组策划的特色品牌项目,计划邀请学院相关学科的国际国内知名学者,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以讲座的形式与本科新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术品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国家与世界。相信之后的系列讲座能延续本场讲座的深刻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