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华师大老教授从教47年功成身退

28.10.2014  10:33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先生从教47年,这一年也是他作为终身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的光荣退休的一年。

  10月25日至26日,“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庆祝潘文国教授从教47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语言文学文化语言学分院、上海市语文学会联合举办,来自澳大利亚、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国内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同仁以及潘文国教授的学生等近百人参加。

   融通 古今中外” 的学术之路和育人之路

  “古今打通、中外打通、语言与文化打通”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对外汉语专业和对外汉语学院创始人之一——潘文国教授在从事研究道路上对自己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他最重要的学术主张。潘文国教授对古今中外俱有涉猎,而且均有专著问世:于“”,他有《韵图考》和与汪寿明先生合著的《汉语音韵学纲要》;于“”;他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一书在海内外发行,并有《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一书为学界瞩目;于“”,他有《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一书的中英文版在国内外出版;于“”,或者说当下中国,则有《危机下的中文》一部忧世之作。至于交织古今中外的,则有已重印10余次的《汉英语对比纲要》和《中外命名艺术》等书,还有关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几十篇论文和五六部译著。他还横跨几个学科担任博士生导师。在华东师范大学,像潘文国教授这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并不多见。

  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潘文国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对外汉语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外汉语学院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一两万语言生、几千名教师和几百名外国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潘文国教授迄今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20多名硕士,其中有20多人已成了国内外高校的院系领导和教学科研骨干。

  他不仅培养了很多中国博士,也培养了许多外国博士。2001年到200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跟随潘文国教授攻读汉韩对比方向博士学位的韩国留学生任少英,是对外汉语系的第一批留学生博士,现任韩国骊州大学教授、观光中文系主任。在回顾和潘文国教授的师生缘时,任少英清晰记得为了补全博士论文中音韵学研究这一难点,潘文国教授邀请任少英到他家中借阅大量的理论书籍,并鼓励她带着自己的学术成果参加中国的学术会议。任少英动情地说:“在中国独自求学的日子,是潘老师春风化雨的鼓励给了我学术研究的信心,让我能够在回国后继续致力于中韩语言对比和文化研究。”2005年毕业的朝格吉乐玛,现在是蒙古国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兼任蒙古国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专家,在蒙古国汉语教学和中蒙教育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原一个 多面” 终身教授

  本次学术研讨会吸引了诸如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齐沪扬教授、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柴明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葆嘉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司显柱教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向明友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孟华教授等众多国内外高校的著名学者来参会。研讨会一方面体现了潘文国教授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与其他兄弟院校碰撞思想的良好平台。目前,中文研究及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与会的专家学者也借这个平台充分研讨和交流,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在现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长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发表大会报告《著论沐学界 德才育学会——谈潘文国先生对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贡献》一文,肯定了潘文国教授作为前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对于研究会的巨大贡献。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发表大会报告《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转向》,呼应了潘文国教授的“字本位”理论。申小龙教授认为: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转向,本质是在地方性视界和世界性视界通融过程中, 重新确认汉字在文化承担和文化通融中的巨大作用和远大前景。

  在主办方之一的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语言文学文化语言学分院特别开辟的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专场”上,许多相关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领域的一线教师通过视频连线,同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学者同仁进行线上互动交流,探讨社区资源和多媒体翻译教学等新兴汉语教学思路。

  此外,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潘际銮教授、季羡林基金会秘书长王如教授在研讨会闭幕式上正式向社会宣布:由于潘文国教授突出的学术成就和外语能力,他在荣退之际受聘于季羡林基金会,担任副理事长一职,负责学术事务。

  本次会议还展出了潘文国教授历年来出版的书籍,以及他近几年游历海内外留下的摄影及书法诗词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潘文国教授将把自己的毕生藏书捐赠给对外汉语学院资料室,将他的学术思想和书籍财富永久珍藏在了对外汉语学院,也充分方便学院的师生借阅和写作,一举两得,代代相传。而刚刚被推为华东师范大学京剧社社长的潘文国教授,还组织本校师生和与会学者嘉宾一展京剧才艺,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京剧演唱会。从潘教授丰富的艺术作品展和铿锵有力的京剧表演中,也足见一位学术大家生活中生动可亲、多才多艺的另一面。

   大学之所以谓之大,在于大师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为数不多的终身教授,潘文国教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回顾和探讨潘文国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研讨和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相关的议题。

  一所大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大气,而大气则是大师支撑起来的。2014年,年满七十岁的潘文国教授走下了自己毕生热爱的三尺讲台,他为我们留下的学术思想和精神财富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华东师范大学能够为这样的一位大师举办一场学术会议,足见一所985大学对于学术理想无上追求,对于大师们的无比尊重。优雅学府中正是行走着潘文国教授这样的大家名师,才铸就了华东师范大学大气而高贵的灵魂,才奠定了华东师范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石。 阅读原文

 

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文字| 万姗姗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