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府网]古稀教授、上海交大“校长奖”得主刘西拉跨界上思政课
在上海交大校园里,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系教授刘西拉是一位“明星教授”。他虽已74岁,仍活跃在教学一线,课程总被“秒杀”选满;他曾多年担任清华和交大双聘教授,荣获北京市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称号;他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十余年,参政议政常以“激情”“敢言”著称……继两次被交大学生网上投票选为“最受欢迎老师”之后,刘西拉又成为新一批“校长奖”得主。
刘西拉教授和爱人陈陈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美并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一对回国夫妻。刘西拉成长于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国药科大学终身教授。父亲会客间里一直挂着赵朴初书写的陶行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师者家风传承至今,刘西拉的座右铭则是“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出自他少年时代读过的前苏联小说《古丽雅的道路》。
任教交大十几年,刘西拉的“土木工程概论”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现在这门课已是市级精品课程。事实上,课程面对的是一批还没有土木工程概念的大学生,但这门课对他们一辈子从事土木专业却事关重大。有意思的是,刘西拉的学生们除了记得《工程概论》课本上的内容,还记得刘西拉在课堂上讲他在美国维护个人尊严的故事、毕业时服从分配从北京到祖国西南工作的故事、在美留学因为音乐而让异域民众更加了解中国的故事……许多次讲课,都是以学生热烈的掌声结束,甚至有人流下眼泪。为此,许多学校包括清华、同济等,每年都邀请刘西拉去讲课。
近段时间来,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刘西拉经常出现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刘西拉长期接触学生,觉得年轻一代是单纯的,有着一腔热血。但他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股热血没有变成他们应有的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带着这样的思考,刘西拉在自觉自愿承担专业教师职责的同时,跨界做起了“思政教师”。他说,专业课程同时也应该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老师的事,每个任课老师都该有思政意识。
最终,以刘西拉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成立了。他向所有学生公开电话、邮箱和办公室地址,不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和座谈会,成为交大首批5名“名师兼职思政”一员。他的愿望很简单,不仅自己燃烧,还要点亮学生。
与刘西拉一样,这11年来,已有130个获奖者(集体)获评上海交大“校长奖”。作为校内最高荣誉,“校长奖”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平台,不断优化师德师风的制度机制。除了刘西拉,全国优秀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施索华等“校长奖”获奖者,也以实名开出“名师工作室”,带教青年教师和学子。而身兼3个院士头衔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邓子新,以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长江学者”王如竹教授,则开设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学期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高师带徒等,传帮带“青椒”(青年教师)们。
原文: 古稀教授、上海交大“校长奖”得主刘西拉跨界上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