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注重中小学教师队伍培养 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孩子们心灵
前些天,虹口区长青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刷屏了。照片上,七(2)班的男生小杰正自豪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绣出的兰花。让男孩子也爱上刺绣,授课老师彭顺洁挺自豪。如今已是刺绣课程负责人的她,原本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属于“半路出家”。
教师,在课堂上带领青少年驶入中华文明的瑰丽世界,启迪孩子思考的同时,更激发情感、滋养言行。在上海教师队伍中,人人都在努力成为优秀的“摆渡人”。
科技老师关注人文历史
“教了这门课,我这个科技老师,开始越来越关注人文历史”,曲阳第四小学古代船模课程负责人李峰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李峰2011年进校当科技课老师,虽然从小就爱好做模型,不过当学校开设古代船模课程时,校长袁曼丽老师请他来上,确实有些“赶鸭子上架”。课堂上,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需简单明晰讲解我国古代船舶制造,甚至将航海历史一一传递给学生,给孩子们答疑。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份好奇已成为学生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让他们更愿意深入了解、启迪思考。
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长青学校的实践中,教学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立足点,而教师则伴随着课程一同成长。
2005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共同举办“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学习”全国研讨会,在全国率先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市教委德育处与市教研室编印“上海市中小学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教学指导意见”,并建立了一批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在文化认同中将语言文字、革命传统、人文历史等融入不同学科之中。
2009年,上海编制出版了《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先对骨干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再由这些骨干教师去培训更多教师,以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2016年,市教研室中学语文学科聚焦古诗词阅读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研活动。其他学科也按照市教研室要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育人主题教研活动。这些工作都为当前开展的“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门成立小组,就“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展了深入研究,成果集今年3月正式出版。
与学生同赏传统文化之美
宝山区行知小学许多教室的黑板右上角,都有一首粉笔书写的古诗,一周一首,每到预备铃响,学生朗朗吟诵,诗香氤氲。校长姜敏介绍,这出自一位语文老师的手笔,一周一诗,一写就是25年。黑板上写一下,随时诵读体味,她希望与学生一同赏析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教育,如同宝物传递,与真实宝物不同的是,老师们所做的,是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孩子的精神生命,并内化为精神品格、气质修养,令学子受益终身。
长青学校的彭顺洁担任校本拓展课刺绣课程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还专门去杭州向高级刺绣技师学艺,亲身体会古代艺术技艺的高深。回到课堂,她迫切与孩子们分享。不过,彭老师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就是:男生。“总有些偏见,男生跟刺绣沾不上边,可我觉得对文化的审美不拘泥于诗词歌赋、书本典籍,更不分性别,关键是方式和引导。”在她看来,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毛糙的男生磨磨耐性静静心,更重要的是,刺绣是一个细节马虎可能毁了整部作品的技艺,是承载工匠精神的具象之一,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体会,是她的心愿。
教育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这几天,嘉定区音乐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易凤林正在写新曲。白露、霜降、大雪、立夏……中华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都有许多诗歌佳篇流传,他希望将其配上曲子,在青少年中吟唱传播更广。
早在2008年,他已开始为古诗词配曲并与专业团队合作录制,不仅在全国许多学校中推广使用,也在香港、新加坡等教育界产生影响。易老师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几年前在闵行区一所学校参加“唱诗”的试点活动。班上学生们自己根据所选诗歌编排短剧,有一组学生选的是《游子吟》,在歌曲游子吟的触动下,演出的学生、在场的家长老师,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中华民族根脉相连,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是教师自觉使命,创新不断。中光高级中学曾开过一门课程专讲“古典爱情”,希望培育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同时,也将国学文化经典教学融入其中。老师万玉本介绍,当时向学校申请开设这门课,并不是要教学生怎样谈恋爱,而是希望既能对语文知识有所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领悟更多人性、文化上的东西,透过爱情而超越爱情。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