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 | 周翔:纺织印染行业的“大先生”
榜样是有形的力量,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向榜样致敬,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周翔,纺织界首位中国工程院女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70年,她矢志不渝,深耕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致力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领军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如今,耄耋之年,初心不改,依然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心系祖国接班人。她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去诠释初心使命,是值得点赞的“大先生”。
“选择东华,从没后悔过”
周翔,1934年生于上海。父亲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一名给水专家,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工科,希望通过应用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1951年,16岁的她将刚刚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填在第一志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工程系,成为东华的第一届学生。1955年毕业被分配到济南的一家纺织染厂。1956年,华纺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积极招揽人才,周翔作为其中一员回到母校,在纺织化学工程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1年,她被选拔公派出国,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科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纺织化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学成后准时准点回国,将所学投入到祖国的纺化研究中。
(1983年,在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的周翔)
在担任纺化系主任的近十年里,她加强教师引进工作,对青年教师赋以重任;坚持引领学生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学习研究;指导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和更新,在她的带领下纺化系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蒸蒸日上。2000年起,学校成功申报和建设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211工程”、“十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染整科学与工程”,她也成为东华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二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周翔与团队部分老师合影)
今年恰逢建校70周年,也是周翔在东华学习工作的第70个年头。回顾70年与母校共奋进、同发展之路,她说“1951年到华纺报到时,曾有老师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学校,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想说,在这里有幸结识几代纺织行业专家,有幸与东华同仁砥砺奋进、共同见证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壮大,到现在仍然能为纺织强国建设贡献力量,选择东华,从来没有后悔过。”
超低甲醛免烫整理剂,让人民穿得健康舒服
80年代中期前后,市场上对纺织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讲究。要提高纺织品的档次,产业链中的“后整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当时国内常用的免烫整理剂在织物加工后释放的甲醛量远超国际上规定的释放水平。为让人民穿得健康与舒服,使我国的棉织物尽早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周翔带领师生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一代超低甲醛整理剂作为主攻方向。1986年“低甲醛DP功能整理”被列为纺织部重大科研项目,经过两年的研发,成功研制出超低甲醛DP整理剂和催化剂,整理品释放甲醛量降至100PPM以下,并在断裂强力保留上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超低甲醛DP功能整理”成果获得纺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周翔在“上海新力纺织化学品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80年代,学校支持兴办企业。在学校的支持下,新力纺织化学品有限公司在延安路校区选址成立,周翔以“超低甲醛DP功能整理”成果为技术基础,搭建的“研究—开发—产销”创新机制,确保了研究产品不走样,新力公司自1992年起被确认为“上海市先进技术企业”、1993年起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为解决人民健康穿衣问题,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立了大功。
传播真理,将“纺织生态学”概念传播开来
纺织业迅速发展,纺织废水污染物排放成为难题。为减少纺织品加工水污染问题,她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探索新的手段来给与纺织品特殊性能。主持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纺织品激光表面处理及聚酯纤维表面改性”,用物理手段减轻废水处理的压力,具有相当好的环境保护性。
“纺织生态学研究的是纺织品在生产、使用、废弃后的全过程中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包括生产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处理生态学……”1995年,周翔在介绍国际纺织品染整加工发展动态时,在国内第一次阐述了“纺织生态学”的概念,开创了减少污染的新型纺织道路。在她的建议和促进下,2005年学校成果申请成立了“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4年,主办“纺织印染工业用风险化学品的识别与替代”高层论坛并作主题报告)
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纺织业,她一直在路上,先后十余次在不同场合作有关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组织纺织生态研究高层论坛;深入研究阐述纺织品用化学品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以科学家的敏锐和执着建言献策,促进我国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急民之所急,非典时期奋战出抗SARS病毒防护纺织品
“国家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你就应该投入进去。”2003年,在全民抗击“SARS”的关键时刻,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号召,成立了“非典”病毒防护纺织品研究科技攻关工作小组,周翔任攻关工作小组副组长,组织科研开发队伍,团结协作,迅速投入到“抗SARS病毒防护纺织品”研制工作中。开展防护服和口罩外层棉布面料的拒液功能整理研究及其加工;防护服复合面料试验、选用和加工等研究工作,研发出的防护纺织品实现了对病人喷溅出的血液、痰液和体液完全阻隔,填补了我国在高级医用防护服和防护口罩研究领域的空白,受到教育部通报表扬。
70载,当问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感受时,她说:“当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被市场接受时,就是为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了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时,心中会感到踏实、高兴。” 如今,87岁高龄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乐此不疲。
耄耋之年,初心不改,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
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帮助他们培养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周翔一贯的教学理念。在新生的入学仪式、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她会语重心长地强调思想道德素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在确定选题时,她要求学生“往前查”,充分了解选题在该领域“科技史”中所处的地位,带着思考去看文献。
自1983年以来,她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功能整理”课程。选用英文参考书和每年最新参考文献,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反馈:“周老师经常和我们强调,阅读英文原文,不仅要看懂文字,更要领会内涵,还要尽可能地学习科研方法,同时获取信息,例如作者的背景、思路,文章的布局等。”在周老师的耐心培育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英文水平得到显著锻炼。1996年,纺大开始设立博士生研讨班,周翔主持纺化系博士生研讨班。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博士生科研能力,她非常认真地进行这项工作。当学生见解不明确时,她及时发现、予以启发;当学生抓不住要点时,她耐心指点,使大家豁然开朗。学生对研讨班的积极反映很快传开来,人们称赞她经验丰富,了解学术前沿,善于启发学生,以至于始终把研讨班组织得非常好。
(2016年,周翔给学生开组会)
“周老师是我们心中德与行的典范。我读大学时,周老师是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方向仅有的一位院士。我的室友成绩优异,在申请硕博连读时报了周老师作导师,但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读成。周老师在电梯里遇到她,亲切地握着她的手鼓励她不要因一点小挫折就放弃努力,还送她一本英汉化学化工词典,希望对她的学习有益。当时她非常感动。” 戴珊珊在《师恩如潮》征文中这样记述。
(周老师指导青年教师做实验)
如今,她仍然坚持每周到学校,为博士生上研讨班,去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耄耋之年的她,会认真地建议学生在卫生间门上贴一张纸条,提醒使用者节约用水。会反复强调谨慎安全实验,会在大扫除时帮学生一起搞实验室卫生。会去实验室看水电门窗关了没。“总觉得和年轻人在一起很开心,希望他们都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社会公德。”周翔说。
周翔于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培养近1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不少已成为纺织化学研究领域或者企业的领头人。她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她的为人风范,正激励着年轻一代。
在建校七十华诞之际,我们致敬榜样,是我们对砥砺使命责任的郑重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