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救灾70多小时 他倒在帐篷里
亲属在追思因抗震救灾牺牲的周清顺 都市时报实习记者 和平之光
43岁的周清顺是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社小组长,这个村组与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隔牛栏江相望。地震发生后,周清顺带领村民抗震自救,连续工作。“他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一直在刨人、背人,带着大家搬运救灾物资。”回想起丈夫生前的一切,周清顺的妻子尹兴兰泣不成声。
地震已过去一个月,周清顺和其他抗震救灾的英雄们都已入土为安。逝者已矣,但灾难让人们更加坚强。如今,震后的深山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在巧家县包谷垴乡,5000多户村民已开始自发重建家园——搬运物资、生火做饭、采摘花椒、搭建活动板房迎接开学……
灾后重建工作开展之际,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地震后赶赴灾区的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千里驰援、生死营救;也不会忘记,那些坚守岗位参与一线救灾的人们。
地震过后
他组织村民安全转移
8月3日16时30分,整个村落顷刻间摇晃起来的几秒钟,周清顺与妻子尹兴兰正在自家屋外100多米远的山头上摘花椒,11岁的小儿子周民兴也在一旁帮忙。剧烈的颤动让他们无法站稳,还没来得及想发生了啥事,就传来房屋垮塌的声响和村民的叫喊声。
“他赶忙跑回村里,看有没有人受伤。”蓝色帐篷里暗白的光,映出尹兴兰脸上凝固的悲伤。这次地震,冷家坡村民的房子全垮了,村民乱作一团,“他走村串户去看,救完这些人家了,又翻过山去看那几户。”
村民们回忆,唐家湾村民杜顺金家里,有两个孩子被埋,屋前被坍塌的土墙、断木捂得严严实实。周清顺和杜家人在门前喊孩子的名字,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后,就从屋子的后墙开始刨,刨了15分钟,终于把地震时在屋里看电视的杜家侄儿子安全救了出来。而杜家的儿子,由于地震时慌忙往外跑,等他们在杜家大门的位置把孩子刨出来时,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接着,在救出另一户82岁的老人祝顺英后,周清顺走了3公里山路,又去看山头背面另外9户人家的情况。得知村民邓美秀被埋,另有一个小孩失踪时,他和邓美秀的丈夫一起,刨了两个半小时,才把被埋了半截的邓美秀救出来。
夜里山路难行,冒着雨,周清顺带领村民把受重伤的伤员送出山路,到达通往村外的公路,又借用摩托车将伤员送到村公所。送完伤员,已是晚上10点左右,周清顺回到冷家坡,把没有受重伤的、年轻的村民组织起来,带着老弱病残的村民和几个孩子,全部转移到龙头坪的安置点。
安置村民 顾不上自己身患疾病
8月4日下午4点左右,几支救援官兵队伍从30多公里外的包谷垴乡出发,由于地震后连夜大雨,山石掉落,进村的山路被阻断,救援队陆续跑步抵达冷家坡村。
作为冷家坡村小组长,周清顺组织起村里的青壮年,与救援官兵一起四处搜救伤员。此时,转移到龙头坪安置点的村民已一天一夜没有进食,好不容易有人从废墟里刨出了一点米,在龙头坪安置点支上一口锅熬粥,上百人每人才分了小半碗充饥。
经常与周清顺一起分活的龙头坪村小组长陈国平说,几年前,周清顺做过脑溢血手术,还患有高血压,“当时刚做完手术,身体还没恢复,他就去拉水。”原来,2009年以前,冷家坡村没有自来水管,村民对于“自来水”这个概念完全陌生。加上村落地处山腰,挖井也挖不到水,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只得依靠山上流淌的泉水和雨季蓄水,用村民的话说,完全是“靠天吃饭”。严重干旱的那几年,甚至有村民到牛栏江里拉水回来喝。
周清顺家有一座自留山,当地人称作“野李子树湾湾”,山上流淌着泉水,村民日常饮用水就靠它。“水白白流走了很可惜,他就问村民同意不同意买皮管引水到各家各户。”尹兴兰记得,当时村民都很赞成,每家每户都凑钱了,但由于冷家坡村民小组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玉米和种花椒所得,村民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最终还是没有凑够修通自来水管的费用。
2009年,乡政府提供了皮管,周清顺就带领村民背皮管、挖沟、运土,两个多月后,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村民喝水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持续救灾 他劳累过度病发殉职
8月7日晚8点左右,已持续救灾70多个小时的周清顺与陈国平正在龙头坪安置点查看时,周清顺突然面色苍白、走路不稳。陈国平把他扶到了帐篷里,并建议立即联系120。周清顺却说:“没事,就是太困啦,休息下就好了,我走了这些灾民咋办?”
见周清顺没有脱鞋的力气,陈国平帮他脱下鞋子。在帐篷里躺了半小时,周清顺的症状愈发严重,说话都不清楚了。“他可能连说了第7遍,周围的人才听清楚他说,有跳蚤,咬着他了。”陈国平意识到,周清顺已经疼得承受不住了,于是联系了乡长,用摩托车把周清顺送去了包谷垴乡的医疗点。
8日凌晨4点半,周清顺由医疗点转送到巧家县人民医院。在巧家县人民医院参与救援的专家立即对周清顺实施抢救。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医生还是没能挽回周清顺的生命。最终,周清顺因劳累致脑溢血复发于8月9日凌晨逝世。
8月10日,巧家县委决定,追授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村民小组原组长周清顺为优秀共产党员。3天后,周清顺追悼会在他最后倒下的地方——冷家坡龙头坪安置点举行,踏着泥泞、含着悲痛,近200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送这位优秀共产党员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