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为啥变“搬运车”?困局难破!

17.08.2015  23:28


上海12345市民热线、12320卫生热线的统计显示,非急救服务能力不足、等车时间过长,成为市民对120救护车的投诉重点。救护车快要变成搬运车了,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呢?


老年病人依赖救护车


在新华医院骨科病房,84岁的陶阿婆正等待出院。陶阿婆女儿说,原本三天前就能回家了,但没叫到救护车,所以拖到现在,因为母亲大腿骨折只能平躺,无法乘坐出租车。和陶阿婆一样,骨科病区有许多患者出院时都需要担架床运送,而唯一能提供这种服务的救护车,却非常难叫。



救护车急救占比少


救护车真的成了搬运车吗?记者在急救分诊处观察了一会儿,果然,除一辆救护车送的是车祸病人外,其他都是发烧、头晕或心脏不适的老年患者。



把救护车当担架 据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费爱华介绍, 救护车来到医院,最多40%是需要急救的,还有60%是非急救患者。 绿色通道不用排队


"分类救护"效果不佳


全市的救护车资源很有限,为了确保急救服务,从2013年底开始,上海开始施行"分类救护"模式,把急救和非急救业务分离,对回家、转院等非急救类用车需求,实行预约等候制。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少原本可以出院的病人,只能留院等车,这对一些病床有限的医院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建立社会平台可行吗


有政协委员建议,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专门从事非急救医疗转运的社会化平台,来为120减压。 市急救中心表示,他们也很希望有社会力量来参与、提供非急救服务,但目前仍有不少政策、法律瓶颈需要突破,比如社会车辆的改装许可、以及收费标准的建立等。这位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救护车每车配备3名工作人员、均次收费100元左右的标准,估计对社会力量缺乏吸引力。



按照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非急救服务并不属于院前急救范畴。但随着城市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腿脚不便的老人,对非急救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目前这块服务尚属空白的情况下,120救护车也只能勉为其难承担起搬运的功能。未来,城市老龄化的脚步还会加快,如何开辟新的服务办法,满足市民普通的搬运需求,从而让紧缺的120医疗资源腾出来,服务更多急救人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