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研究所聘请国际一流科学家来沪工作,围绕关键性前沿问题进行课题布局

03.03.2017  20:15

编者按: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获批建设一年,明确了“四大支柱”行动。第一大支柱是张江综合性实验室,它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依托,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第二大支柱是创新单元、研究机构与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系统性强、开放协同程度高的科研活动,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主体和载体;第三大支柱是创新网络,从点、线、面上布局网络化协同创新,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放大器和倍增器;第四大支柱是大型科技行动计划,组织、主导、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计划,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本报今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带你了解张江“四大支柱”的进展。

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大力推进高水平研究机构集聚张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机构。去年11月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它将组织全球一流科学家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量子科学与技术3个领域开展研究交流,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及相关前沿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记者昨天获悉,李政道研究所即将聘请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首任所长,计划聘5名海外青年物理学家为研究所青年学者。如何把更多的国际学术大师和青年才俊吸引到上海,并把他们留住?李政道研究所资深教授季向东介绍,他们正在围绕“3+1”功能定位进行建设,希望通过资深与青年人才梯队、国际顶级学术交流平台、重大科研课题布局以及预算制经费投入模式,逐步培育出一个世界级的物理学研究中心。  

制度设计与盖大楼同步推进

2014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致信中央领导,建议参照丹麦玻尔研究所,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科研机构,吸引一群全球顶尖科学家来到中国,从事物理与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研究。研究所要形成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为我国培养出一批顶级科学家,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重大发展,让我国基础科学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升级。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去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决定:以李政道的名字命名,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承建和托管单位,在上海创建一个世界顶级研究所。去年11月,李政道研究所正式成立。  

如今,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办公室主任赵昕告诉记者,为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所将落户张江,目前选址工作正在进行。规划建筑总面积为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座2万平方米的量子科技实验楼。  

根据顶层设计,李政道研究所具有“3+1”基本功能。3个科研功能是:聚集一群世界级学术大师,建立若干个一流实验与理论研究团队,建立一个国际顶级的学术交流平台;另一个功能关乎科普:研究所将建设一个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国家级科普基地,把中学生作为重点科普对象,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诺奖得主当所长带队“领跑

季向东解释说,所谓“世界级学术大师”,至少是各国院士级别的科学家,当然也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如何才能将这类大师吸引到上海来工作,而非挂个虚名?这就需要让一批国际一流的青年才俊到研究所工作。“顶级科学家十分看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与优秀的年轻人交流,对他们进行指导,会给顶级科学家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目前,研究所不仅招到了多名海归,还将聘请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出任所长。据透露,这个人选已基本确定,是一位美国的物理学家,由李政道推荐。这位物理学家是一位“学界领袖”。他对李政道研究所的创办理念也十分认同,愿意为中国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科研经费方面,李政道研究所在建设期间,将遵循我国通常的项目经费申请制,争取获得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的立项支持。建设期结束后,研究所将积极争取采用预算制经费投入模式,每年获得政府拨款后,自主决定科研经费如何使用。  

打造“中国版索尔维会议

一些知名研究所的重要功能,就是将国际一流学者聚集起来,围绕科学前沿问题持续深入讨论。  

借鉴这一国际经验,李政道研究所计划今年6月开展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学术月活动,主题为“物理与拓扑”,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加。与一般的国际学术会议让外国科学家“来两三天就走”不同,学术月活动要求来访者在上海停留更长时间,催生更多科研灵感。  

今年10月,李政道研究所将举办一个关于量子物理学的高端研讨会,力争邀请到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深入探讨最前沿的问题,希望对国际量子物理学研究起到引领作用。“我们要打造中国的索尔维会议!”季向东说。索尔维会议是20世纪初,比利时企业家欧内斯特·索尔维创立的物理、化学研讨会。1927年举行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堪称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居里夫人等一批顶级科学家与会,并留下了一张“全明星照”。  

赵昕表示,研究所的建设期为3—5年,计划全球聘请10名左右世界级科学家为永久成员。一期建设预计达到600人,除永久成员外,还包括资深访问学者、青年学者、博士后和博士生。他们将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协同创新,争取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3.02 第02版 要闻  

原文: 诺奖得主“带队”挑战世界物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