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融资难根本原因

15.12.2014  18:56

      12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体制因素导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是“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

  蓝皮书指出,当前在融资总量总体稳定的情况下,造成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难下的因素,既与体制机制障碍相关,又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有关,也与金融机构市场化选择和实体经济自身发展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首先,体制因素导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是“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较高,而银行系统又以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大型金融机构因其在解决小企业信贷过程中的信息问题和实现有效监督方面缺乏优势,通常不愿向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规模小、组织复杂程度较低的小型金融机构在处理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的信息问题上存在优势。在我国正规金融体系中,缺乏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小型商业银行,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反映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微观层面的非市场化因素也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银行业准入方面的政策障碍导致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定价,市场同质化严重,快速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借贷主体的非市场化导致信贷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和信贷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的政府隐性担保,以及一些对资金价(1214.40, -8.10, -0.66%)格不敏感的低效部门占用了大量信贷资源,挤占了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机会。

  其次,金融改革滞后、金融创新异化是推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金融抑制的环境下,正规金融体系满足不了银行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与规避的需求,以及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的投资需求,导致包括各种民间金融、草根金融在内的“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和金融双轨制的存在,传统银行为了规避银行业的利率管制,绕过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和贷款额度等限制,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等通道业务和各种资产管理计划等结构性金融产品设计,延长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链条,不仅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而且异化了金融创新。

  最后,预算软约束部门的无效融资需求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从当前货币信贷增速来看,流动性总体充裕,因此融资成本高并非总量原因所致,更多是结构上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入前期预期收益率高的房地产领域、产能过剩领域、“两高”企业,以及有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地方融资平台,这些“预算软约束”部门对资金价格不敏感,占用了大量信贷资源,挤出了薄弱经济领域的信贷资源,而且直接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这是造成融资贵的直接原因。在当前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投资难以缩减,一旦大量金融资源被锁定在这些领域,新增的资源更可能继续投入以维持现有体系,即便在央行[微博]控制流动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依然通过信托等影子银行渠道,变相向前期高收益产业和政府平台提供贷款,而中小实体企业却相当多地面临银行抽贷的局面。这些问题是由于市场机制的缺失导致金融创新的扭曲,预算软约束部门的刚性兑付人为抬高了无风险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