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文:“改革高地”的历史新跨越——来自上海的深改报告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从自贸区到国资国企改革,从司法改革试点到政府自身建设,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文化、科技体制改革……今日之上海,改革画卷波澜壮阔:各项改革相互配套、协调推进,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上海要坚决承担起中央赋予的改革实验田责任,全力推进各项改革先行先试、试出成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明确表示,改革会有风险,但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
改革风云在浦江激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再次使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成为领跑者。
■历史方位
国家战略下的改革开放排头兵
今天的自贸区,虽已不复挂牌之初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但每月仍新注册700多家企业。更重要的是,负面清单、非禁即入、制度创新、种苗圃……伴随自贸区的成长,一系列新的改革理念、术语在全国广为传播。
“把上海改革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这是上海改革的一贯特色。”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一语道破“密码”。
改革路上勇担当,这份责任源自中央的殷殷寄托。“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上海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市委认识到,上海开放度较高、转型发展较早,遇到的大多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新情况新问题,当下上海最大的红利就是改革,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放,唯有率先以改革开放突破发展瓶颈,才能开创新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国资国企改革20条,探索将整体上市作为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从而带动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潮。
“相比以往,当前的改革更加自觉,更加超越自身,更具有引领性。”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如是评价。
■全国坐标
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高地
上海的决策者认识到,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必须把握制度创新这个核心,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形成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扎扎实实为国家全面深改作出更大贡献。
率先改革,率先试出成果,率先形成示范效应,在上海蔚然成风,成果初现——
作为全国的改革高地,上海自贸区推动制度创新,彻底扭转了以往的政策优惠思维: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四大创新制度的建立,市场主体对此“高票赞成”:截至8月末上海自贸区内新设企业数量逾1.2万家,超过原上海综合保税区20年的注册总和。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就业人数却稳步增加,给宏观调控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就业新常态”与服务业大发展密不可分。这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2012年上海率先启动的“营改增”试点,以制度创新为服务业清除税制障碍,2013年,堪称“岗位摇篮”的第三产业占比历史性地超过二产。
“如果只是孤岛式、盆景式的制度创新,就失去了先行先试的意义。”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去年8月,“营改增”从上海推广到全国试行,随后,实现了从地域到行业的复制。年初至今,借鉴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多地推出“权力清单”,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一步廓清。3月起,自贸区的工商登记注册新规在全国正式实施。年中,海关在上海自贸区实施的14项监管服务制度创新陆续向区外复制推广。
■全球视野
努力成为内外联接的全球节点
年初,上海全面深改小组成立,下设8个专项工作办公室,统筹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改革坚决向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开刀,而第一刀就砍在政府自身上,毅然实现“三放”:行政审批放手、投资领域放开、监管重点放后。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说,上海的改革历程,就是一个以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目标,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以开放成功倒逼改革的历程。自贸区的深意,正是提供了一个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
今年初,上海市委提出经济社会、民主法治、文化体制等8大领域的160多个改革事项,列入工作要点清单。又明确以局部先行先试为先导,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上海市长杨雄说,在自贸区带动下,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努力“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呼应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国家战略,上海将成为内外联接的全球节点、中国走向世界的友好界面……
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这座改革高地,将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希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勇当排头兵、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