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转型带领经济走出通缩风险区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的物价持续走低,有形成通缩的风险,为此,各方呼吁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应对。不过,笔者认为,在新的一年里要辩证看待通缩问题,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深化改革上。
反映物价变化的指标,最为常见的不外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的BPI不断下滑。2014年底BPI收在780点,较年初的934点下跌了154点,跌幅为16.49%,是大宗商品历史上最差表现。2014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0%,远低于3.5%的政府控制目标;PPI则同比下降1.9%。而经济运行方面,最新的汇丰中国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9.6,录得七个月低点。12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为50.1,创18个月低点。企业利润增速放慢,1-11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续降至5.3%,其中11月当月工业利润同比并创27个月最大单月降幅。
上述这些经济指标似乎预示着2015年经济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通缩也近在咫尺,但新的一年里通缩是否真的会变成现实,如何看待通缩,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新的一年我国将全面进入经济新常态,这意味着经济转型步伐要进一步加快,在以新换旧的“偷梁换柱”时期,经济增速必定是下降的,有时还要忍受一段时期的通缩,这都是符合规律的正常的经济现象。金融危机后的欧元区、美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一个经济下行和通缩期,眼下美国已提前摆脱通缩困扰,走上了经济复苏的轨道,说明美国危机后的一系列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而欧元区、日本却仍陷在通缩中,并在反通缩、促复苏的道路上苦苦挣扎和探求。中国政府通过主动降增速、促改革,为调结构腾挪空间,眼下无论是经济增速,还是物价都在朝着政府预定目标前进。只要新的一年,GDP增速保持在7%左右,CPI保持在1%至2%之间,问题就不大。相反,一看到经济增速下行就马上向政府伸手要刺激政策这样的思路和行为不明智。
所谓要求央行进一步宽松,无非是想让降息、降准成为新常态。但笔者同时提醒,目前M2增速较名义GDP增速高出4-5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存量已在12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M2与GDP之比在200%左右,在存量货币池子已经很大的情况下,现在的货币供给并不算慢,因此,新的一年政策基调一定要坚持松紧适度。
当下,对通缩一定要有辩证的认识。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一种对比关系,是货币供求的一种理想状态,而货币失衡无论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还是货币需求大于供给,都可通过市场利率以及物价的波动表现出来。在理论上,治理通缩,应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压低市场利率,增大货币供应量,但在当前通缩风险不断增大的环境下,更重要的是要提振市场信心,主动引导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需求。当前必须反复强调,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将进入实质的操作阶段,与之有关的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产业、传统制造业改造、现代服务业等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机会。只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坚定不移调结构,即便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在“十二五”最后一年我国的经济质量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一些通缩风险又有何妨?同时,新的一年一定要在金融政策上严格按照今年的央行工作会议精神办事,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更重要的是,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走出通缩“风险区”。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