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受媒体关注

22.12.2018  18:32

12月20日下午,我校召开了以“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为主题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立足中国大地,改革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不懈努力。10位师生代表应邀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继承者、推动者,结合学校40年发展历程,结合自身成长足迹,畅谈了与改革开放和学校建设发展同向同行的真情与感受。光明网、央广网、上观新闻、“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信、中国侨网、中青在线、周到上海等媒体分别作了相关报道,新浪网、网易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发。

 

【光明网】华东理工大学召开“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主题座谈会

12月20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召开以“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为主题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华东理工大学校领导、各职能部处负责人、各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学院院长以及离退休代表、师生代表等70余人出席会议。

本次座谈会特邀了包括离退休教师在内的10位师生代表交流自己与改革开放事业同向同行的经历与感受。他们中,有的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着中国的巨大发展与变化,为改革开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大刀阔斧地开展教学改革。”“每一个不断突破的第一次,都让我深切体会到,我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得益于这个时代”“未来我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两国友谊间的桥梁,坚持做两国友谊的传播者”……会上,这10位代表结合中国和华理的发展先后发言真诚分享,让大家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骄傲,激发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豪情。(光明融媒记者 曹继军)

原文来源: 光明网   |   发表时间:2018-12-20   |   作者:曹继军

原文链接: http://difang.gmw.cn/sh/2018-12/20/content_32209613.htm

 

【上观新闻】这缘分简直了!老爸来华留学,儿子也来华留学,父子两代研究生同在一所大学

 

德山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合照,照片里他和父亲都穿上了中国学位服,这也成为两代人“来华梦”“华理梦”的最好见证。

父亲白萨那初来中国时,华东理工大学周围不仅没有地铁,出去一趟还要等好久的公交;留学生宿舍里没有空调的冬和夏,总是格外难熬;查阅网络文献只能到指定的地方……当年的来华留学生不是很多,中国与他国家的合作项目也少之又少。

等儿子德山来到华理读书,学校环境跟父亲的记忆早已大相径庭。5分钟左右的共享单车,即达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空调进宿舍,热水设备正紧锣密鼓安装;足不出寝就可以查阅文献……而且,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更深广的领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白萨那和德山父子两代都受益于改革开放,见证了改革开放,就在上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德山还在斯里兰卡场馆用流利的汉语介绍特色产品。20日下午,这个研二学子,作为留学生代表与其他9位改开亲历师生,参加全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他说:“中国与斯里兰卡两国友谊十分深厚,人民也都很热情,来中国留学是最好的选择!

华理二代,30年情缘轮回

乌黑的寸头显得格外精神,灿烂的笑容总是挂在嘴角,炯炯的目光中透露着友好——德山常被同学们称为留学生中的“华理二代”,因为他老爸也算是“老华理”。1983年,他的父亲白萨那高中毕业并获得了斯里兰卡国家留学奖金学,带着梦想来到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白萨那专门到北京汉语培训机构系统学习,从拼音到词句再到段落一点一点提升积累,最后顺利通过了汉语水平测试。满怀着对化学化工的热爱,白萨那又来到华东理工,一路相继完成了本、硕、博学业。博士毕业后,白萨那曾从事国际教育培训,希望给斯里兰卡留学生提供更多来华深造机会,增进中斯友谊。后来,他又加入宁波市政府的专家学者团,积极推进斯里兰卡科伦波港与宁波港之间合作,最终签下了历史性大合同,对两地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因此荣获2007年宁波“茶花奖”。

德山还记得,高三那年,父亲曾带着他来过华理。“第一次到华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德山笑着说,校园内整齐排列的梧桐、实验楼里名目繁多的仪器、食堂的红烧肉……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华理二代”的梦想种子也在那一刻被种下。

时隔约30年,循着父亲的脚步,德山真的来此攻读。一有时间,父亲也会来到华理,两人在校园散散步,聊一聊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学校每年还举办哪些活动,哪个食堂的饭菜更可口,如何在图书馆检索文献……

父子合照,都穿中国学位服

从本科至今的6年,德山成了中国通、校园通,在留学生中的绰号叫“资深”华理人。本科时在奉贤校区,他的专业是自动化。“我最喜欢自动控制系统和PLC控制实验课,这门课一举多得,除了找到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帮我跨越了不少语言难关呢!

原来,课上教科书是中文的,在预习时,德山比别的同学慢很多,查字典、借助软件工具,才勉强完成作业;课堂里,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拍下来,或者在讨论时请教老师;课后,再次查阅字典,将笔记中的英文转化成中文……经过一学期学习,这位“龟速”行进的同学以优秀成绩跟上“大部队”。

中国学习,越学越带劲,本科毕业后的德山像父亲一样选择继续在华理深造。他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转专业。“除了兴趣原因外,斯里兰卡需要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人才。”在父亲的深刻影响下,德山身上也表现出“实干兴邦”的气质。暑假里,他来到宁波开启了实习之旅。多年的口语练习,帮助德山顺利通过中金石化公司面试,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自动控制系统管理部。“实习期间,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都能用上,生产力转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德山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合照,照片里他和父亲都穿上了中国的学位服,这也成为两代人“来华梦”“华理梦”的最好见证。

原文来源: 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18-12-20   |   作者:徐瑞哲 顾晓彤

原文链接: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22966

 

【央广网】华东理工大学:10位亲历者和受益者倾情讲述改革开放40年

央广网上海12月20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张婷) 今天(20日)下午,以“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为主题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特邀了包括离退休教师在内的10位师生代表,交流自己与改革开放事业同向同行的经历与感受。

12月20日,华东理工大学“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主题座谈会现场。(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据了解,在10位师生代表中,有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着中国的巨大发展与变化,为改革开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也有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大刀阔斧地开展教学改革。”“每一个不断突破的第一次,都让我深切体会到,我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得益于这个时代”“未来我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两国友谊间的桥梁,坚持做两国友谊的传播者”……会上,这10位代表结合中国和华理的发展先后发言、真诚分享。

黑恩成:路遥遥山高水长,教育之路再出发

国家级教学名师黑恩成教授如今已七十有三,在华东理工大学教书育人超过50载。他说,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希望,也给他的教育教学事业带来了改革思维。

在经历几十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后,黑恩成逐渐认识到,成功的教学应该是教学层次的依次攀升。他说,课程授课质量大致可用五个层次来描述:第一是正确地授课,即授课要有证据,传承的知识精益求精;第二是逻辑地授课,即课程教学要有框架、有设计、有章法;第三是少而精地授课,即教学突出重点、教深教透,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第四是富有哲理地授课;第五个是要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五个层次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给予我们的智慧。”从教大半生,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到古稀之年的老者,黑恩成虽已离开心爱的讲台,却从来离开教育事业——在他的身边,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朋友,持续与他研讨“如何当好教师?如何上好课?怎样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培训?怎样做到教学科研两手抓?”等等各种问题。

教育之路,路遥遥山高水长。我要继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我校‘双一流’的建设贡献力量。” 黑恩成如是说。

钱锋:使命在心,以“”为引不断前行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看来,是改革开放铸就了今天的他——

1977年恢复高考,对正值求知若渴年华的钱锋来说,恍如开启了成长路上的一个新世界。1978年初,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如愿进入南京化工学院学习,幸运地登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知识列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这让钱锋深受触动:“对于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而言,家国是难舍的情结,使命在心,责任在肩。

经过慎重思考,钱锋怀着科研一定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信念,选定了过程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领域,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埋头攻坚。钱锋领衔的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荣誉奖励——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3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他个人也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发明创业奖等荣誉,先后入选了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并于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子弟,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践行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无比自豪、无比荣幸。”钱锋说,他将深化改革创实绩,不忘初心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团队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以“”为引,努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助推工业制造向智能化方向提升。

德山:两代人的华理情缘,做中斯友谊的传播者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合作交流的大门,来自斯里兰卡的白萨那和德山父子两代都受益于这一政策,同时他们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1983年,高中毕业的白萨那获得了斯里兰卡国家留学奖金学,带着梦想来到中国,在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当时华理周围还没有通上地铁,出去一趟要等好久的公交;宿舍没有空调的冬夏,总是格外难熬;查阅网络文献只能到指定的地方,来中国的留学生不是很多,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也少之又少。

时隔29年,儿子德山循着父亲的脚步,于2012年来到上海读书,学校周边的环境跟父亲记忆中的模样早已大相径庭。骑上5分钟左右的共享单车,即可到达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空调进宿舍,热水设备正紧锣密鼓地安装;足不出寝就可以查阅文献,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更深的领域。

白萨那在博士毕业后曾从事国际教育培训,他希望给斯里兰卡留学生提供更多来中国读书的机会,增进两国的友谊。后来,白萨那加入宁波市政府的专家学者团,积极推进斯里兰卡科伦波港与宁波港间合作,最终签下了历史性的合同,对两地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因此荣获2007年宁波“茶花奖”。

德山说,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一直积极参加两国友好交流活动。例如,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他在斯里兰卡场馆用流利的汉语为中国参观者介绍斯里兰卡的特色产品。对未来的规划,德山希望像父亲一样,用知识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坚持做两国友谊的传播者。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8-12-20   |   作者: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81220/t20181220_524456918.shtml


【团中央学校部】何等缘分!父子相继来华留学竟在同一所大学

德山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合照,照片里他和父亲都穿上了中国学位服,这也成为两代人“来华梦”“华理梦”的最好见证。

父亲白萨那初来中国时,华东理工大学周围不仅没有地铁,出去一趟还要等好久的公交;留学生宿舍里没有空调的冬和夏,总是格外难熬;查阅网络文献只能到指定的地方……当年的来华留学生不是很多,中国与他国家的合作项目也少之又少。

等儿子德山来到华理读书,学校环境跟父亲的记忆早已大相径庭。5分钟左右的共享单车,即达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空调进宿舍,热水设备正紧锣密鼓安装;足不出寝就可以查阅文献……而且,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更深广的领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白萨那和德山父子两代都受益于改革开放,见证了改革开放,就在上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德山还在斯里兰卡场馆用流利的汉语介绍特色产品。20日下午,这个研二学子,作为留学生代表与其他9位改开亲历师生,参加全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他说:“中国与斯里兰卡两国友谊十分深厚,人民也都很热情,来中国留学是最好的选择!

华理二代,30年情缘轮回

乌黑的寸头显得格外精神,灿烂的笑容总是挂在嘴角,炯炯的目光中透露着友好——德山常被同学们称为留学生中的“华理二代”,因为他老爸也算是“老华理”。1983年,他的父亲白萨那高中毕业并获得了斯里兰卡国家留学奖金学,带着梦想来到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白萨那专门到北京汉语培训机构系统学习,从拼音到词句再到段落一点一点提升积累,最后顺利通过了汉语水平测试。满怀着对化学化工的热爱,白萨那又来到华东理工,一路相继完成了本、硕、博学业。博士毕业后,白萨那曾从事国际教育培训,希望给斯里兰卡留学生提供更多来华深造机会,增进中斯友谊。后来,他又加入宁波市政府的专家学者团,积极推进斯里兰卡科伦波港与宁波港之间合作,最终签下了历史性大合同,对两地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因此荣获2007年宁波“茶花奖”。

德山还记得,高三那年,父亲曾带着他来过华理。“第一次到华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德山笑着说,校园内整齐排列的梧桐、实验楼里名目繁多的仪器、食堂的红烧肉……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华理二代”的梦想种子也在那一刻被种下。

时隔约30年,循着父亲的脚步,德山真的来此攻读。一有时间,父亲也会来到华理,两人在校园散散步,聊一聊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学校每年还举办哪些活动,哪个食堂的饭菜更可口,如何在图书馆检索文献……

父子合照,都穿中国学位服

从本科至今的6年,德山成了中国通、校园通,在留学生中的绰号叫“资深”华理人。本科时在奉贤校区,他的专业是自动化。“我最喜欢自动控制系统和PLC控制实验课,这门课一举多得,除了找到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帮我跨越了不少语言难关呢!

原来,课上教科书是中文的,在预习时,德山比别的同学慢很多,查字典、借助软件工具,才勉强完成作业;课堂里,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拍下来,或者在讨论时请教老师;课后,再次查阅字典,将笔记中的英文转化成中文……经过一学期学习,这位“龟速”行进的同学以优秀成绩跟上“大部队”。

中国学习,越学越带劲,本科毕业后的德山像父亲一样选择继续在华理深造。他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转专业。“除了兴趣原因外,斯里兰卡需要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人才。”在父亲的深刻影响下,德山身上也表现出“实干兴邦”的气质。暑假里,他来到宁波开启了实习之旅。多年的口语练习,帮助德山顺利通过中金石化公司面试,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自动控制系统管理部。“实习期间,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都能用上,生产力转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德山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合照,照片里他和父亲都穿上了中国的学位服,这也成为两代人“来华梦”“华理梦”的最好见证。

原文来源:  团中央学校部   |   发表时间:2018-12-21   |   作者:徐瑞哲 顾晓彤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gFs3AUUhbbtRvBudPP3PA


【中国侨网】留学生讲述两代人的中国情缘 愿做斯中友谊传播者

留学生德山讲述两代人的华理情缘,表示愿做斯中友谊的传播者。

中国侨网上海12月21日电 (张婷 许婧)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合作交流的大门,来自斯里兰卡的白萨那和德山父子两代都受益于这一政策,同时他们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华东理工大学20日召开的以“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为主题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德山说他深受父亲的影响,一直积极参加两国友好交流活动。例如,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他在斯里兰卡场馆用流利的汉语为中国参观者介绍斯里兰卡的特色产品。

1983年,高中毕业的白萨那获得了斯里兰卡国家留学奖金学,带着梦想来到中国,在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

时隔29年,循着父亲的脚步,儿子德山也来到了这里求学。“中国与斯里兰卡两国友谊十分深厚,人民也很热情,来中国留学是最好的选择!”德山说。

德山父亲白萨那初来中国时,华理周围还没有通上地铁,出去一趟要等好久的公交;宿舍没有空调的冬夏,总是格外难熬;查阅网络文献只能到指定的地方,来中国的留学生不是很多,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也少之又少。

2012年德山来到上海读书,学校周边的环境跟父亲记忆中的模样早已大相径庭。5分钟左右的共享单车,即可到达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空调进宿舍,热水设备正紧锣密鼓地安装;足不出寝就可以查阅文献,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更深的领域。

白萨那在博士毕业后曾从事国际教育培训,他希望给斯里兰卡留学生提供更多来中国读书的机会,增进两国的友谊。后来,白萨那加入宁波市政府的专家学者团,积极推进斯里兰卡科伦波港与宁波港间合作,最终签下了历史性的合同,对两地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因此荣获2007年宁波“茶花奖”。

谈及未来,德山希望像父亲一样,用知识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坚持做两国友谊的传播者。

原文来源:  中国侨网  |   发表时间:2018-12-21   |   作者:张婷 许婧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qw.com/zhwh/2018/12-21/211507.shtml


【中青在线】斯里兰卡留学生父子眼中的“改革开放

    顾晓彤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很少有老外能像德山父子那样把中国的改革开放讲清楚。“那会儿上海没有地铁,宿舍没有空调,查文献一定要去图书馆,没几个中国人知道斯里兰卡这个国家。”12月20日,在华东理工大学“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作为留学生代表发言的德山,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在座的中国师生介绍1983年时的上海、1983年时的华理——这都是父亲白萨那告诉他的。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合作交流的大门,1983年,高中毕业的白萨那获得了斯里兰卡国家留学奖金学,带着梦想来到中国,在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时隔29年的2012年,循着父亲的脚步,儿子德山也来到这里求学。“中国与斯里兰卡两国友谊十分深厚,人民也很热情,来中国留学是最好的选择!”德山说。

    白萨那初来中国时,华理周围还没有通上地铁,出去一趟要等好久的公交;宿舍没有空调的冬夏,总是格外难熬;查阅网络文献只能到指定的地方。“那时,来中国的留学生不是很多,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也少之又少”。

    2012年德山来到上海读书,学校周边的环境跟父亲记忆中的模样早已大相径庭。5分钟左右的共享单车,即可到达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空调进宿舍,热水设备正紧锣密鼓地安装中;足不出寝就可以查阅文献。“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项目从政治、经济、拓展到更深的领域。”德山说。

    德山本科的专业是自动化。他最喜欢自动控制系统和PLC控制实验课,“这门课一举多得,除了找到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帮助我跨越了不少语言难关。

    教科书是中文的,在预习的时候,德山比别的同学慢很多,查字典、借助软件工具,“龟速”勉强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拍下来,或者在讨论的时间请教老师;课后,再次查阅字典,将笔记中的英文转化成中文。点滴积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德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语言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如今,这位“龟速”行进的同学,不仅跟上“大部队”,还有望成为“领队人”。

    除了学习,德山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充实。本科的时候,德山作为留学生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校龙舟赛。为了这场比赛,他每天热身后下湖“演练”,和队友不断磨合。比赛的日子到了,龙舟队的每个成员都目视前方,卯足劲儿,动作一致地向前划动船桨。“一二—一二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队员的默契配合下,比赛取得了四等奖的好成绩。

    本科毕业后,德山决定“转专业”,从自动化专业转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这对任何一个中国学生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做到了,“斯里兰卡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青年留学生应该有时代担当,这是我在华理学到的。

    这对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斯里兰卡父子,如今正在为两国间更频繁的贸易往来助力。

    白萨那在博士毕业后曾从事国际教育培训,他希望给斯里兰卡留学生提供更多来中国读书的机会,增进两国的友谊。后来,白萨那加入宁波市政府的专家学者团,积极推进斯里兰卡科伦波港与宁波港间合作,最终签下了历史性的合同,对两地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因此荣获2007年宁波“茶花奖”。

    而儿子德山,参与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他在斯里兰卡场馆用流利的汉语为中国参观者介绍斯里兰卡的特色产品。工作之余,他尽可能多地参观其他国家的场馆,当遇专业相关的产品时,他驻足观察并与国际友人探讨产品的制造原理。有了进博会的工作经历,德山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用知识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坚持做两国友谊的传播者。

原文来源:  中青在线   |   发表时间:2018-12-21   |   作者:顾晓彤 王烨捷

原文链接: http://news.cyol.com/node_65534.htm?para1=News&para2=201812&para3=21&urlId=166202


周到上海】他们是大学名师 亲历改革开放40年 不忘初心再出发

国家级教学名师华东理工大学黑恩成教授 今年73岁了。在华东理工大学教书育人超过50载。从教大半生,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到古稀之年的老者,黑恩成老师虽已离开心爱的讲台,却从来离开教育事业。

在学校今天举办的“砥砺奋进40载,不忘初心再出发” 为主题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回顾50栽教学生涯,他说,成功的教学应该是教学层次的依次攀升。第一是正确地授课,即授课要有证据,传承的知识精益求精;第二是逻辑地授课,即课程教学要有框架、有设计、有章法;第三是少而精地授课,即教学突出重点、教深教透,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第四是富有哲理地授课;第五个是要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从教大半生,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到古稀之年的老者,黑恩成老师虽已离开心爱的讲台,却从来离开教育事业。

在他的身边,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朋友,持续与他研讨“如何当好教师?如何上好课?怎样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培训?怎样做到教学科研两手抓?”等问题。

 

1978年出生的李剑,从幼年到中年,从学生到教授,从受教到育人,40年来,他切身经历并感受到了“生活富裕、高铁飞驰、信息畅通、自信自强”的巨变。

李剑说,读小学时,家里的生活还仅仅是吃饱饭、穿暖衣;到高中时,家里的条件基本上就已经达到吃好饭、穿好衣;现在的他,经常要想的是“吃什么、穿什么”。

1996年,李剑从武汉到沈阳读大学,“绿皮火车”需要几经周转,行程长达44个小时;而现在武汉直达沈阳的高铁只需要10小时。

如今,李剑已经成长为胸怀家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新药”开拓者,并且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学科与专业发展规划处负责人。

在发言中,李剑作出了“顺势而为谋划发展”、“集思广益制定规划”的深刻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是改革开放铸就了今天的他。

1977年恢复高考,对正值求知若渴年华的钱锋来说,恍如开启了成长路上的一个新世界。1978年初,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如愿进入南京化工学院学习,幸运地登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知识列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这让钱锋深受触动:“对于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而言,家国是难舍的情结,使命在心,责任在肩。

经过慎重思考,钱锋怀着科研一定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信念,选定了过程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领域,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埋头攻坚。

钱锋领衔的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荣誉奖励——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3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他个人也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发明创业奖等荣誉,先后入选了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并于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8-12-20   |   作者: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58E8CB6D2F2963EB8CC8B7B1DAA07FBB141FD8B9AF6CDD94C4EC48EC86F1AD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