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端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
10月13-14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特别是系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海派经济学》编辑部、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党校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端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胜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疆大学、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军地院校、科研机构和《学习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网、《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报刊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领导、上海财经大学校领导到会并讲话。
本次论坛共分为三个阶段:开幕式与大会主题发言阶段、各分论坛研讨阶段、名家“三人谈”阶段。10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宏致欢迎辞,陈宏书记指出,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我们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提高政治站位,发挥理论优势,突出战略思维,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教授作为嘉宾代表致辞。他指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经验是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在新的历史坐标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不断适应着新挑战、新要求,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责任和挑战。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在讲话中指出,40年来最大的时代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一种新的哲学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我们把握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宗旨,我们要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的弊端,破除一切妨碍我们事业改革进步和发展的制度藩篱。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改革推进的方略作了战略部署,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根本指针。相信经过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讨论,我们一定能够把40年来的经验和改革发展当中最重要的成果集中起来,共同为下一步再出发做出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韩庆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教授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韩庆祥教授重点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六重逻辑。他认为,历史进程的逻辑就是从中国社会实践的前半程走向后半程;历史使命的逻辑即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主要矛盾的逻辑即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历史作用的逻辑即从为理论辩护走向理论的主体;历史地位的逻辑是由相对关注中国特色走向比较关注世界意义;六是政治保障的逻辑,即由大党向强党迈进的逻辑。
吴付来教授提出了改革开放发展的五阶段说,他认为,第一个阶段1978-1982年是改革开放酝酿和启动阶段,第二阶段1982-1992年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与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第三个阶段1992-2002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四个阶段2002-2012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2012年至今是改革开放第五个阶段,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吴付来教授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有四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采取渐进式改革,四是坚持全方位协同推进改革。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郝云教授主持了论坛的大会主题发言。在大会主题发言阶段共有9位教授发言。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围绕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合理性反思,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大学陶文昭教授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改革速度不均衡发展不平衡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真实体现也是其规律的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张新教授指出,改革开放40年意义重大,在肯定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要从正反两面进行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要对一些原则性问题加以澄清。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教授从历史蕴涵、实践蕴涵、理论蕴涵三个层面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迎来了新起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开始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鲁品越指出,总结过去的经验十分重要,中国取得奇迹的关键在于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三大法宝,一是党的领导,二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教授围绕着改革开放与人们观念更新,指出每一个重大的阶段都是以重大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哲学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的。上海交通大学王岩教授从思想解放、开拓创新、制度完善、包容汇合、责任与风险、人民中心六个方面对改革开放精神进行了阐述。《社会科学》主编胡键研究员认为,改革开放40年是不断争论又不断形成共识的过程,关于改革开放的共识是社会全体获益的基础上取得的。复旦大学李冉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路径,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价值和全球意义。
本论坛下设四个分论坛:分论坛一:改革开放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论坛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历史意义;分论坛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分论坛四: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3日下午,四个分论坛的各位代表紧紧围绕四个分论坛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14日上午,《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总编辑张磊研究员主持本次论坛的特色环节,“名家‘三人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在何处?特在何处?成功何谓?”。围绕主题,几位名家进行了对话式谈论。程恩富教授重点谈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对于“社在何处?特在何处?”他认为,第一条是从经济制度上来说,特在我们是坚持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条就是政治制度上来说,特在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第三条是从指导思想上来说,特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四条是从历史方位来说,特在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认为,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的明确定位;第二个特是特在首要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个特是特在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制度;第四个特在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的社,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社会领域这个社主要体现在人民主体。40年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既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又体现中国特色;既加快中国发展,而又保证自身独立性的中国道路。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社在对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把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特在思想路线真正的与时俱进、人民主体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总的来说,中国的真正成功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把握好历史方位,还要把握好思想文化的引领,更要加强党的自身领导。章忠民教授围绕“成功何谓?”的话题,谈了三个观点:第一成功的标准,实际上达到了小平同志总设计师的目标和任务;第二,成功的成就就在于四个自信的成功。第三个成功在于我们“让马克思说中文”,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进程,并产生了三次伟大的飞跃。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姓社。最大的秘诀之二是特,所谓的特是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与会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围绕如何看待公有制的形式、如何壮大公有制的力量、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的言论、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等问题不断提问,专家们进行了非常到位的解答。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章忠民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高屋建瓴、全方位的总结。他回顾和概括了与会专家代表发言的精髓要义,感谢与会代表对本次高端论坛贡献的智慧,并共同期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总编辑张磊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论坛的闭幕式。
(供稿、供图:张桂芳、刘洋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