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改成"康复医院"引发"抗议"不断 居民:介触霉头

31.12.2014  08:16

  

  图片说明:图为临终关怀新建病房张家琳摄

  东方网12月31日消息:石龙路999弄汇京佳丽园的一些居民最近比较焦躁。12月20日,一些居民在小区内拉起横幅,“抗议”一路之隔的酒店改建成收治老年肿瘤病人的康复医院。居民江女士说:“到辰光,‘呜啊呜啊’开进开出的救护车、接尸车,还有家属嚎啕大哭,介触霉头,叫阿拉怎么住?

  可就在12月23日,市卫计委传来消息: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肿瘤晚期病人和临终老人安宁舒缓疗护1000张床位已超计划落实为1187张。与10月底公示的581张床位数相比,2个月内新增床位突飞猛进。不过记者采访中也同时获悉,一些已建新增床位因为种种原因尚未投入运行。

  一方面是政府部门正在大力推进的实事项目,另一方面却是一些民众对临终关怀的敏感、焦虑甚至恐慌,还有已设床位的延期使用……看来,“临终关怀”这项实事工程要做好,过程还颇艰难。

   居民:改建“医院”没见“公示

  12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汇京佳丽园一探究竟。原来,江女士和邻居们所称的酒店是上海航空酒店,位于石龙路951号,与汇京佳丽园东侧大门隔了一条宽约10米的嘉陵路。要进入酒店,还需穿过店门前数百平方米的广场。现场“上海航空酒店”的鲜红标识尚存,可店堂内乱七八糟,不少窗户玻璃都被砸破,底楼咖啡吧内胡乱堆放着建筑材料,两名工人说:已经停工了。

  当天下午2时,汇京佳丽园内的汇澜园居委会召开了居民碰头会。在居民们展示的诸多材料中,记者看到居民强烈要求对方瑞慈康复医院回应“康复治疗和临终关怀如何严格界定”?而在《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上,初审部门意见是“已经公示,无反对意见”。居民们质疑:在哪里公示的?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

  与酒店一墙之隔的另一小区——康佳苑小区的正南居委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医院从来没有联系过居委会,大家都不知道有公示。

  记者联系院方,一位负责人称:医院为患者提供的是手术后的全面康复管理服务,并非临终关怀。医院风险都已评估通过。她补充道,医院改建不需公示,可院方还是在酒店外张贴了,“没想到还会遭遇了这么大的误解。

   院方:建到哪里才合适?

  建设项目一旦涉及临终关怀等字眼,往往遭遇周边住户抵制,浦东、杨浦两区,都曾因此遭遇过横幅抗议。

  本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秦书记(化名)说起此事仍心有余悸。虽然临终关怀病床都已建设到位,但他还是不愿张扬。该中心今年被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7月明确增设临终关怀床位;9月装修病房,11月底完工。装修过程中,居民听到了风声,于是抗议不断。居委会里,主任和书记向记者归纳、总结“民意”:最近的居民家与5楼病房直线距离30米左右,站在北面窗台能轻而易举地看到病人的一举一动,到时候“很晦气”。

  秦书记则非常担心,中心一旦投入使用接收病人,与居民们的矛盾断定少不了。记者询问秦书记双方是否深入沟通过,他说已承诺不设太平间、殡葬车不走前门等。记者来到病房5楼,时近中午,只见病房内病床整齐、被褥整洁,温暖的阳光漫过粉红色的窗帘,洒在嫩绿的墙壁上,透着生命的宁静和安详。秦书记说:消缓病痛折磨,融化濒死的恐惧,帮助患者于平静从容中安稳步入人生最后的旅程,这正是“临终关怀”的大爱。可传统习俗太强大,没人同意将其建在自家旁边。

  另有一位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则向记者感慨:谁都不愿意,那建到哪里去好呢?

   现状:临终关怀依然“一床难求

  记者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获悉,今年以来,涉及临终关怀的来电有396条,是去年一年的近1.3倍。市民郑先生反映他86岁的老母不幸患了肠癌,医院表示无法开刀,也无法收进病房,想去临终关怀医院,却始终排不上队。

  而根据实事项目,本市今年有6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及社会办医疗机构新增了临终关怀床位,病人入住情况如何?记者随机电话联系。宝山泗塘卫生服务中心表示12张床位已住满,该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张床位也已住满。徐汇斜土、闵行龙柏两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都表示床位紧张,排队等候的很多。

  尽管“一床难求”,但有的已纳入实事项目的床位,目前尚不收患者。如,浦东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示,病房才装修好,医疗设备刚到位,服务人员还需培训后才能上岗。记者在普陀区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相关病房成了行政、总务等部门办公用房。区卫计委有关项目负责人表示,由于中心整栋楼新建不久,所以还无法运转。

  理由真是这样吗?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坦言:临终关怀不开刀,不化疗,药物以镇静、止痛为主,不使用昂贵药物;患者每日费用大致在100元左右,但医院开销很大。因需24小时翻班,每个楼面至少配备6位护士、3位医生,每位医护人员年工资成本至少10万元;还有医保额度与床位数不匹配等因素,“这些都是导致床位难投入使用的原因。如果能吸引社会慈善机构参与临终关怀服务,政府负担不用太重,服务品质也可提升,更多病人将可受益。

   记者手记

  观念需更新互动要透明

  环境的不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使“临终关怀”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进入国内,却一路坎坷,多有停滞。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将是不得不再次面对的现实问题。

  以个人观念而论,有生必有死,盛衰枯荣是自然规律;强调优生的同时,还应积极倡导优逝的理念。

  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对建立临终关怀医院,应加强政府与民众互动,必须确定居民意见的征询程序,做到阳光透明、公开公正。事后解释,不如事前说明;替民做主,不如与民协商。

  积极回应民众的关切,析事明理、释疑解惑,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当下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