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收藏大会:民间博物馆不应就此垮掉
东方网11月5日消息:不少人认为“收藏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情”而“艺术展览是文化人才能看的东西”,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华人收藏家大会上,一些来自中外民间博物馆的馆长们提出,收藏来自民间,需要民众的呵护和支持。请听报道: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自己就是中国的一个份子,有过去奋斗的历史,也有自己的故事,跟大家分享,收藏就从自己家里开始的。】
美国民间的华美博物馆馆长郑舒兰女士对于上海的民间收藏赞不绝口,比如拥有200多件中国历代“梳妆匣”的方炳海古匣收藏馆、以老股票、粮票、烟标、门券为主的商标票博物馆等等。收藏爱好者陈小姐将民间博物馆比作散落的珍珠,隐藏在小巷民居,让人看得饶有趣味:
【私人的比较自由,可能人名气不一定超大,但是肯定内容各方面走新颖路线;不一定是一流艺术家,但是比较有意思。它场馆大,只做一个人,所以很用心。】
的确,近两年私人博物馆在上海逐渐兴起,如龙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的相继出现,让上海艺术品收藏和展示更加多样化。然而由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参展艺术品原本的价格高昂,让这些规模较大的民间博物馆也不堪重负。此前以高价拍下苏轼功甫帖、斗彩鸡缸杯的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眼下也在自己的龙美术馆犯愁:
【私人美术馆比较活跃的是我想做什么,只要我有钱,我立马就可以执行,这是优势。对我们龙美术馆来说,运营资金很短缺。】
在国内,私人博物馆一般都是由企业或者个人建立,资金来源单一,应对各种矛盾时,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比如只因一个邻里矛盾,丰子恺故居就不得不被迫闭馆。而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民间博物不管规模的大小,持有的是一群人,比如民间董事会或团体。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说,这样的好处是职责明确,风险均摊:
【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责是聘任馆长和考核馆长的业绩,对行政和业务的管理是没有发言权的。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共同筹款,来源是个人和民间基金会,企业和政府。】
根据统计,目前美国超过九成的市民会对文化收藏进行捐款,一年总的金额高达1300亿。而在国内,公众对于民间博物馆的资金支持还未形成规模。比如在上海总共60多家民间博物馆中,资金较为充沛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很多都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些博物馆作为拉近收藏与民众距离的引桥,不应该就此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