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雪瓜“复出” 摇身变为农民抢着种的“致富瓜”
昨天下午,在金山亭林镇的一个合作社里,几位农村阿婆正坐在小板凳上乘凉、休憩,身旁摆着好几筐刚从田里采摘上来的小白瓜。
“这些瓜不卖了,都是别人订好的,马上来取。”看到记者走过来,阿婆们以为是买瓜客,立马摆手谢绝。
据她们说,虽然这种小白瓜才刚上市没几天,但昨天一个上午,基地就已经卖掉了300多箱瓜,根本不够卖,且全部是客户上门来取货。
虽然“香糯脆甜”,也有明显缺点
这就是传说中的亭林雪瓜,曾经的沪郊“四大名瓜”之一。
记者仔细端详眼前的一只只小白瓜,只见其矮墩墩的个头,上端窄、下端宽,外形似一只只“地雷”,瓜皮呈白色,瓜身分布11条青筋,将其分隔成一棱一棱的,煞是好看。“在没成熟时,瓜的外皮全部是淡绿色的,但随着瓜逐渐成熟,就慢慢从下到上转成了白色,雪白雪白的……”
看记者兴趣浓厚,一位阿婆就热情地指着半筐歪瓜(长歪的瓜),请记者挑一只瓜来品尝:“虽然长得不齐整,但吃口也是很好的……”正说着,合作社负责人周克俭来了,立刻取了几只好看的雪瓜,去洗好切了一盘过来。
切开的瓜,与普通甜瓜差别不大,但有一股浓浓的香气。“要是放一两只熟瓜在家里,整个房间都弥漫着瓜的香气。”咬一口,立刻感受到了亭林雪瓜的与众不同:接近瓜瓤的瓜肉是软糯的,十分甜,而接近瓜皮的瓜肉则格外脆,比较爽口,一只瓜能吃出好几个层次的口感来。
香、糯、脆、甜,是亭林雪瓜的典型特点。脆到什么程度?据说,要是采摆放时手脚重一些,瓜轻轻落地上很容易裂开,而切瓜时,刀一碰到外皮,瓜就自行裂开了。“这其实也是亭林雪瓜的缺点之一。”周克俭介绍说,除此之外,亭林雪瓜还有“不耐保存”的缺点,一般来说,头一天采摘下来,到第二天必须吃掉,否则瓜很快就会烂掉了,到了高温天,成熟的瓜早上采摘下来,晚上就必须要吃掉了。
正因为这些缺点,这一乡土品种差点失传。据介绍,早在100多年前,“亭林雪瓜”就已是金山区亭林、朱行一带的珍贵农家甜瓜品种,在当地农村有着“小白瓜”、“地瓜”等俗称,也是上海“四大名瓜”之一。许多当地人还记得,小时候,农村许多人家都会在自家自留地或责任田里种点雪瓜,夏日里农活干累了,就地摘一只瓜来消暑解渴。
但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优质瓜果品种的层出不穷,原本就有抗病性差、不耐储运等缺陷的亭林雪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少数的农村阿婆,还在宅前屋后种几株小白瓜,让儿孙们在夏天下乡来能吃到“儿时味道”、“乡土味道”。对于这种乡土瓜,吃过的年轻人都赞不绝口,甚至引得一些市民还特地寻访到农村来。
几年前,金山亭林镇决定“抢救”亭林雪瓜。最终,他们在农村老阿婆那里讨来了种子,之后请来了上海交大农学院的专家,对这一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重新栽培。2013年,“百年名瓜”重出江湖,一炮而红,引得许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品尝。
今年,亭林雪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00多亩,但还是“一瓜难求”。周先生介绍说,一箱装6只瓜,总重在4.5斤—5斤,售价80元,平均下来每斤超过了16元。这样的单价,在甜瓜中已属高价。但若是不提前预约,不到基地来取货,消费者还无法品尝到亭林雪瓜。
由此,亭林雪瓜也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瓜”。一般来说,一亩地能产瓜1500公斤,其中礼品瓜的商品化率在50%,平均下来亩产值可达2万元左右,最高的甚至可达到每亩3万元。因此,当地农民争相来合作社“讨”种子,希望重新学着种雪瓜。
曾经的“屌丝瓜”,今成创业致富项目
“如今种植雪瓜,已经和当年大不一样。”亭林镇农技站负责人高瑞章告诉记者,当年,农民露天种植亭林雪瓜,是不可能让人们在黄梅季前品尝到的,因为这种瓜怕水,要是在坐果期遇上雨天,很容易裂瓜,无法顺利长成熟瓜。而现在,合作社采用了大棚种植,严格控制湿度,终于将瓜的成熟期由原来的6月底提前到了5月底,将一直供应到9月底。
如今,农民若不好好学习,很难种出好吃好看的亭林雪瓜。原来,这种瓜除了怕水,还不喜肥,如果施肥太多,它就很难结果。而且,它对整藤有技术要求。与西瓜不同的是,亭林雪瓜的果实并不是结在主藤上,而需要将主藤和子藤的头都掐去,直到子藤上长出孙藤,才开始结果实。一般来说,一根孙藤留一只瓜,一株共产出6只雪瓜。“我们镇里合作社种出的商品瓜,现在每只都超过了半斤,至少有六七两!”周瑞章自豪地说。
昔日的乡土品种基地,将被打造成农民创业的孵化基地。据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启动亭林雪瓜种植培训计划,第一批就吸引了四五十户农民报名参加,等他们学成后,合作社将免费提供种子,并指导他们统一种植,进一步打响亭林雪瓜的品牌,也让更多市民能品尝到优质的亭林雪瓜。
“以前,我们还一度担心,要是亭林雪瓜集中上市,不耐储存的特点可能会导带来销售压力。但没想到,现在雪瓜还没成熟,消费者就等在那里了,根本不用担心保鲜期的问题。”周克俭告诉记者,不过,合作社也会通过市场调研,尽可能找到一个供需匹配的平衡点,适度控制种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