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援藏20年:收获与付出同样多
新华网拉萨9月5日电(记者张宸)1995年,中央派出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20年来,累计7批次6000余名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投身西藏建设,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支援西藏的同时,援藏干部群体也受益匪浅,付出与收获一样多。
架起与内地沟通的桥梁
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重大战略决策。20余年来,累计有8310个项目、296亿元援藏资金落户高原,推动西藏经济连续6年实现百亿级增长。
中央和各省市的有力支援不仅帮西藏解决了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难题,还带动了一批批民生致富项目实施,打造出白朗蔬菜、林芝家庭旅馆、阿里星空旅游、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高原产业名片,有效提升了西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本领。
住建部援藏干部刘新锋认为,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对西藏资金、项目、技术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各民族间文化的传播,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援藏干部来到西藏,架起了与内地沟通的桥梁,与西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建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刘新锋说。
援藏的项目和资金有效推动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有力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不少援藏干部慷慨解囊,结对认亲,帮助藏族学童治病、资助贫困学生,点对点、一对一地解决了不少当地百姓的生活困难和经济压力。
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说:“中央实施援藏政策,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相互交流、沟通、交融,促进了各民族团结融合,有效助推了西藏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是艰辛付出,更是磨砺融入
“在我看来,援藏的‘援’是双向援助的意思。”中共中央办公厅援藏干部周国良说,“援藏干部给西藏带来了项目和资金,长期在藏的干部群众的精神更时时刻刻感染着援藏干部。”
援藏的两年时间里,周国良跑了西藏的50多个县,深深为当地干部群众对艰难困苦安之若素的精神打动。“‘与海拔比高度,与雪山比纯洁,与风沙比坚韧,与草原比宽广’,这让我一生都会受益匪浅。”
西藏气候恶劣,那曲地区更被公认为是西藏条件最恶劣的地区。曾在那曲地区比如县达勒村驻村半年多的援藏干部李晓南丝毫都不觉得苦。“在用水和用电都困难的情况下,当地干部和群众依然很乐观,他们的精神让我备受鼓舞。李晓南说。
受上级部门安排,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助理韩丁带着医疗团队来西藏“组团援藏”近一个月。有些专家住在连厕所都没有的筒子楼里,可没有一句抱怨。韩丁说:“来援藏,希望能给西藏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大好机会。”
那曲援藏干部余风认为,经过两年多的援藏生活,他更加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对边疆地区的区情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自己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也使自身更好地汲取了养分,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从容。”余风说。
“援藏不仅是艰辛和付出,更是磨砺和融入。”来到西藏近两年的王奉朝在西藏领养了两名藏族孤儿,平日里总会找他们到家里坐坐。谈及对西藏的感情,他说:“在西藏,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更坚强的毅力,让我们觉得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和界碑。”
祖国在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立功何须在桑梓,雪域更待洒青春。”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西藏自治区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宁东升在他每一本日记本的扉页都写着同样一句话。
2013年,宁东升受单位选派来到西藏,担任自治区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两年来,他坚守纪律和规矩,顶着压力审理了数十起干部违纪案件。“在西藏,会有身体上的损害和心理上的煎熬,但收获远远大于付出。处在反分裂斗争的一线,更加培养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党的无比忠诚。”宁东升说。
刘新锋说:“援藏两年,损失的是体重,净化的是心灵,升华的是精神。最大的收获是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识更深了,国家在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虽然一直从事统战工作,援藏干部施广强觉得之前在办公室写材料时对民族地区区情的了解太少,他认为,来到西藏对他来说意味着成长和提升,“对基层情况,尤其是边疆情况的认识大大提升”。
受在藏干部群众的感召和精神洗礼,出于对高原深沉的热爱,原第四批援藏干部鲍栋毅然留在了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西藏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希望奉献自己的青春给西藏,为建设祖国边疆贡献更多的力量。”鲍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