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接力援疆:肿瘤医院打造“金土地”病理诊断“金标准”
新闻中心讯 金秋十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喜庆60周年华诞。在这块广袤无垠、美丽富饶的“金土地”上,数十年间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复旦医科人的援疆足迹。
自2008年开始,我校附属肿瘤医院持续六年援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病理学科建设。肿瘤医院病理科的12位专家教授作为援疆干部,分批轮流“驻守”在天山脚下的新医一附院。如今,新医一附院病理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科室”,已建成新疆首个病理综合诊断平台以及能够辐射整个自治区的病理学高地,“金土地”也终于有了病理诊断“金标准”。
图为肿瘤医院病理科援疆干部在新医一附院进行业务指导
进行流程优化和管理完善 引入诊断“金标准”
肿瘤医院病理科的“援疆之旅”,始于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正式启动的第六批援疆干部选派工作。肿瘤医院病理科凭借其强大的临床工作实力和科研综合能力被首选“入疆”,时任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的杜祥教授作为第六批援疆干部,挑起了该科六年援疆工作“总设计师”的重任。
病理诊断“金标准”是临床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必须严格依照的“圣典”。对于居国内病理学科前茅的肿瘤医院病理科而言,“金标准”早已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习惯、常态和准则。刚到新医一附院病理科时,杜祥教授所见则是别样的一番场景:医院对病理科重视不足,缺乏投入;病理科工作环境简陋,房屋破旧,室内通风不良,硬件配套不完善;基本设备陈旧老化,只能保证常规石蜡病理诊断,新技术难以开展,更谈不上恶性肿瘤个体化诊断和治疗。这一切,对提升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都产生了“负效应”。
为此,杜祥教授强调病理诊断操作要规范化,并对制度和流程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优化。其间,肿瘤医院病理科六年援疆工作分划成两个“三年计划”——第一个“三年计划”(2008年至2011年)着力从硬件、制度和流程等方面,打造一个现代化的综合病理诊断平台;第二个“三年计划”(2011年至2014年)着力推进临床和医学事业亟需发展的新项目。
肿瘤医院病理科援疆干部在新医一附院病理科率先建立了每周一次的早读会制度、疑难病例读片制度,并就切片技术、诊断要求和质量控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流程的优化和管理的完善,为病理诊断“金标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坚实基础。
经过流程改造,新医一附院病理科将冰冻切片室设在了手术室,实现了在手术室开展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便捷之举。“手术台上的患者麻醉多一分钟,就多一分风险,如果在病理诊断时省下一些时间,病人术中就更安全了。”杜祥教授说,“正是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开展分子病理检测项目 造福当地患者
作为病理诊断精细化分类的一种趋势和要求,肿瘤医院病理科2007年在国内率先实施亚专科病理诊断模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综合病理诊断平台。每一批援疆干部始终将病理平台建设和学科能力建设“薪火相传”,亚专科划分、免疫组化项目在疆相继启动,分子病理检测项目的开展,极大地造福了当地患者,其检测结果对肿瘤个体化靶向治疗具有颇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子病理实验室FISH、基因重排、EBV原位杂交、靶点检测等分子病理学,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新医一附院的肿瘤诊断与分型、预后评估等方面,尤其是为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当地的肿瘤个体化治疗更加有的放矢,进而可以较快且有效地将一些可以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从中筛选出来,增强诊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
如今,具有建设规范化、运行标准化特点的新医一附院病理科已初展全疆区域性病理检测中心的雏形。“对于未来,希望通过受援单位远程会诊系统,将病理诊断‘金标准’辐射到全疆各地州县的160多家医院,让那里的患者能及时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杜祥教授说,“这也是我们持续六年在新医一附院努力和付出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