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壮志凌云 揭秘"长征六号"研制团队的逆袭故事
图片说明:长征六号火箭发射现场
东方网记者解敏5月23日报道: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随着一声轰鸣巨响,“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自2009年正式批复立项到2015年实现首飞成功,近7年的研制攻关路,记录的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不断跨越的艰辛历程。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而且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六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张卫东(最右)和他的团队
从白纸开始勾画蓝图 破釜沉舟当“实力派”
6年前,为了研制我国新一代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一群充满活力的航天人聚集在一起,组建了“长六”研制团队。组队之时,团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大部分成员都没有完整的型号研制经验。而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上需要采用诸多新技术,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任务紧迫而又艰巨。型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张卫东是团队中“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他从1982年开始参加“长征三号”项目,后来担任长征四号副总设计师、长征二号丁总指挥、长征五号副总设计师。他带着队伍从一张白纸开始勾画蓝图,并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长征六号的研制,只能成功;不成功,就无立锥之地。”
液体火箭首飞失败率较高,国外类似火箭也均有连续失利的案例。张卫东告诉记者:“当年‘长四’合练发现了几十个问题。”所以,“长六”合练前,他要求团队要提前识别问题、暴露问题,把问题机理彻底搞清楚,能挖多深就要挖多深,仅一个项目的风险报告就多达数百页。2012年11月,火箭一子级发动机进行热试车。之前曾有过类似试验做过三次都不成功的先例,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为此,张卫东专门去请教了专家院士。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试验队还给火箭箱底穿上了加厚的12层防弹衣。最后,试验成功了,集团公司将这次试验定义为一个重要里程碑。正因为前期问题暴露的足够充分,解决得足够及时,才有了后来一举创造了一二三子级热试车一次成功,合练一次成功,首飞一次成功,证明了“长六”团队是真正的“实力派”。
每当遇到技术难关,山穷水尽的时候,张卫东都相信只要再往下挖一铲子,就会柳暗花明,再复杂的难题也一定是有解的。夹层共底、燃气滚控、自生增压等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原始创新。其中,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技术在国际上从未用过,为了实现将-180℃液氧和20℃的煤油装在同一个箱子里,张卫东带领团队用了足足一年时间去攻关。就是靠着这样执着的精神,才造就了“长六”的小个头、大能量。张卫东说:“国外做成的,我们不一定能做成,因为他们有工业基础;国外没有做成的事情,我们不一定做不成。”一般火箭有15%技术创新就算重大状态变化,而“长六”浑身上下全是新的。
张卫东乐意与年轻人一起共担风雨、共享彩虹。每当队员遇到意见分歧时,他基本不说话,听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每当大家的讨论陷入无绪的迷茫中时,他就会抛出一句:“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们分析分析。”每次他都能抽丝剥茧帮大家理出问题的头绪,使问题拨云见日,让大家茅塞顿开,团队成员都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
张卫东喜欢挑战自我,对他来说敢为人先是一种责任,“长六”就是他解的一道难题,其中的磨难和快乐、挫折和成就,也许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他常说:“红军长征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反败为胜。在长征六号团队只要向他们学那么一点,就足够用了。”在他看来,环境锻炼人,越艰苦的环境越锻炼人,人一定能够适应环境,而不会被环境消灭。而他的团队成员们也正是这样践行的。
长征六号火箭研制团队
研发好比长征路 重压之下必有勇夫
在立项论证期间,团队成员一次次奔赴北京,协助确定总体方案。出差、讨论、返回、修改方案、再出差……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论证,他们对火箭整体起竖、一子级滚动控制、二子级构型、火箭尾段状态、三子级推力和加注量等技术难点,均制订出3个以上的论证方向,并对每个技术方案的多项指标逐一进行反复比对、论证,直至确定方案,最终顺利通过立项评审。
作为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丁秀峰将细心、细致发挥极致。2012年7月,在一次热试车出厂测试中,她发现氧箱内的传感器螺钉上按照常规做法点了红漆,以表示验收通过。这是这种类型的传感器第一次用于低温氧箱,如果在液氧中油漆脱落,会不会产生多余物?会不会对发动机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一边是刻不容缓的进度要求,一边是可能存在的隐患。丁秀峰师马上召集相关系统的人员进行专题研讨,查找大量资料。最终,通过三天通宵达旦的工作,在确保进度的前提下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副总设计师李程刚曾连续多天蹲守在低温打压试验现场,直至因为急性脑膜炎住院,病刚好转便又投入到了攻关工作中。试验成功时,他的微笑特别可爱。主任设计师常娟在试验队进场前的身体检查中发现罹患恶性肿瘤。地面系统副经历了三次化疗的她依然请命前往基地参加最后的保障任务。在试验队拒绝她的要求后,她将所有的注意事项、与发射场的协调接口通过书面和电话的形式反复交代清楚才放心。发射任务执行的最后48个小时,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坚守在岗位一线,不眠不休,没有一句怨言,大家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火箭打成。
首发之后路漫漫 星星之火蓄势燎原
6年时间,完成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攻关和相关试验验证,长征六号将20颗卫星送入了深邃的太空。火箭首次采用了氧箱自增压技术、燃气滚控技术、高压补燃循环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发动机、“三平”测发模式,成功突破高精度控制、箭地一体化快速测发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此次发射卫星入轨精度达到百米级,开创国内先河。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模块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有人说,“长六打完了,这辈子值了。”对此,张卫东说:“首发成功,不等于发发成功。”耕宇牧星征远方,道济天下路漫长。“长六”还有新的规律有待探索,后续系列火箭还有待技术创新。此外,还要适应高密度发射的新常态,还要好好向其他队伍以及业界同行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