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哺乳动物心脏再生分子机制
03.03.2016 12:14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哺乳动物的心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终末分化的器官,不具有再生能力。心肌梗塞后,大量心肌细胞死亡,受损部位慢慢纤维化,使得心脏收缩能力降低,增殖能力有限的心肌细胞只能通过增大体积来代偿心脏的过度负荷,病人往往由此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最新研究发现,新生小鼠的心脏具有短暂的再生潜能,在切除心尖8周后,可以完全修复。然而,这种再生能力在出生1周后就消失了;之后,损伤就是永久的。阐明这个短暂再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重新激活心脏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心肌损伤后心衰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周斌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诱导性基因敲除技术,定时定点敲除新生小鼠心肌细胞中的GATA4基因,发现其心脏就丧失了再生能力:心尖切除8周后,心尖部位仍然可见纤维化的疤痕组织,冻伤后8周的心脏还伴随有严重的心肌肥大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旁分泌因子FGF16的表达水平在GATA4敲除后也随之降低,并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FGF16是GATA4的一个下游调控基因。研究人员还利用对心脏具有高效侵染能力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9,实现在GATA4敲除了的心肌细胞中过表达FGF16基因,发现在心脏损伤后,FGF16可以维持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对心肌肥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FGF16是心脏特有的且必不可少的保护因子,维持着心脏正常功能和再生潜能,为心脏再生医学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来源】上海科技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3.03.2016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