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揭牌仪式暨“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创新论坛
4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杨浦校区二教演讲厅举行揭牌仪式暨“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创新论坛,校党委书记李明福,党委副书记李艳玲出席揭牌仪式。来自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等高校的思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揭牌仪式和创新论坛。揭牌仪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仙智主持。
揭牌仪式上,李艳玲在致辞中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对学院的未来建设和思政课教师寄予了殷切希望,希望在全国上下一致推动思政教育教学发展与创新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成为我校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引擎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德育高地,希望思政课教师们抓住历史性机遇,迎接时代挑战,发扬优良传统,不断锐意进取,成为学生们坚定政治方向的指路人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引领者。
李明福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共同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
揭牌仪式结束后,“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创新论坛召开,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焦娅敏主持。陈锡喜首先作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入手,介绍了其作为思政教育改革模式出台的背景与过程,解读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的初衷和目标,同时也指出在各高校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中国课程”的热潮下,要认清思政课本身所具有的学科性与专业性,要避免泛思政化的思维导向,在大思政的战略格局下,要充分把握好思政课在育人中的主渠道角色,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忘初衷,坚守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精神。
东南大学许苏明教授在《风险社会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发言中认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提出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一方面教师作为知识垄断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另一方面,来自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多种内生性风险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散和蔓延,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思政课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要通过培育自身学养以重塑权威,还要带领学生走近现实并保持理性的批判态度,为学生解疑解惑,只有从教师自身做起,认清挑战、勇于应对,才能使思政教育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问题方面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影响力。
在交流发言环节,上海交大胡涵锦教授以《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担当》为题对在座思政课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他引用了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育名言,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思政课教师要认清自身所承担职责,以科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一生奠定好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济大学丁晓强教授、复旦大学徐蓉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教授结合各自学校育人经验从思政课教育中的实践育人角度进行了交流发言,为在场的教师们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华东师范大学杜玉华教授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赵勇教授主要从思政教育资源如何整合这一问题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及研究心得。焦娅敏在交流发言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点尚未建立的高校,如何让思政课建设更好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支撑思政课教学,要以解释力为根本处理好教材内容,以“主义”和“问题”的结合为基点讲好思政课。
《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在点评中提出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如何统一于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如何同向同行,教学积累与科研创新如何有机融合的三点思考。
市教委德育中心副主任宗爱东在总结发言中传达了近期市教委关于支持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几项计划,并进一步强调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政课仍然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思政课本身要具有问题的导向性和理论的共生性,才能提升其现实说服力和理论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