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计划专访】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关键
【编者按】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10月中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英期间特别参观了帝国理工学院,这所成立于1907年,比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沪江大学晚了一年的理工科大学在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二。据悉,帝国理工学院十分看重不同知识之间的整合,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进出实验室的次数非常频繁,有效的把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推行激励计划的当前,围绕教学中心地位,提升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培养水平的重中之重。为此,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几位学院的专业负责人,分别结合各自学科特色,畅诉己见,为我校实现“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奋斗目标献策献力。
光电学院贾宏志:探索学生上午上课,下午进实验室的培养模式
“现在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凌乱,头绪很多,学生就像一个开关一样,不停地在各种课程之间切换,这种学习效果不好。”光电学院贾宏志教授讲到。学院打算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行一种上午上课,下午进实验室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一天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形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学习效率。这些教学模式改革与激励计划的目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与其学生有疑问,有创新的想法放在课后的答疑时间、辅导时间来完成,还不如趁热打铁,知识点“学完一个,实践一个,掌握一个”。这一天的时间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曾经有过在国外大学执教经验的贾宏志教授讲到“和国外学生相比,国内学生在课堂上明显比较沉闷,缺乏主动。现在推行激励计划很有必要,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减少做公式推导这些过程,学生完全可以在课下来独自完成,教材上一般也有这个过程。我们要花多一些的时间讲清楚知识点的应用。”
医食学院郑政:在答疑辅导中提升工科生的动手能力是关键
郑教授认为,教师激励计划是好事,符合社会期望,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收入。“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工科见长的高校,我认为激励计划也应该围绕着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来展开。”郑教授介绍到,现在学生的教学安排都很满,实验设备也比较紧张,因此想要在答疑辅导的时间里把学生送进实验室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专业每年都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比赛,像今年暑假的全国电子竞赛,老师们整整两个月都围着学生转,但这是值得的,只要学生常进实验室,动手实践能力强,毕业的时候肯定都是企业抢着要。”郑教授讲到。另外,郑教授也建议未来进一步完善助教和讲师制度,“教授是大学的基础,也是大学的财富,我们除了要用好教授,让他们为本科生上课,也要爱护我们的教授,多给他们配备教学科研助手。”
管理学院吕文元:大学生应该按照课内外1:4或者1:5 的时间比例来学习
管理学院吕文元教授曾参加过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国际师资项目,结合他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研,他讲到“哈佛大学凌晨灯火通明的图书馆是真的,在国外好的大学里面,学生课外都在看书学习做实验。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拼劲还不够。”吕教授认为学生至少要以课堂和课外1:4或者1:5的比例来消化知识,因此现在看来,激励计划所要求的课后答疑辅导十分必要。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有用的,都是摸索实践并总结出来的,老师上课的关键就是要把知识点的背景讲清楚。”吕教授讲到,他的课堂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大多数案例都是他亲手编写的,并且在过去的15年里每一年的教案都有20%左右的更新。吕教授经常为学生设计作业,这些作业可能来自于企业委托的难题,都是一些综合性强和面向实际的问题。学生除了要掌握知识要点,还要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好是做到用知识来创新。
新闻中心王丹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