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提前三个月完成今年关停淘汰任务
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破解“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市工业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调整转型步伐加快。据市经信委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本市已关停淘汰315家企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关停淘汰300家企业的任务。
一手抓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调整疏解,一手抓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合作园区的规划建设与“互联网+”下智能制造的培育发展,辐射带动京津冀产业整体提质增效,打造出开放、共享、协作的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
减重+提质:让出发展资源工业轻装前进
当前本市工业和信息服务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就地淘汰低端、低效、高能耗产业,关停污染企业,有助于优化首都产业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品质,让北京轻装上阵。此外,产业疏解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让优质资源在河北、天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截至9月底,今年本市已关停淘汰315家企业,提前三个月完成年度关停淘汰的任务。在关停退出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重点疏解领域减员明显。据统计,1-8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为107.4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4.8万人,以机织服装制造为代表的约一百个中类行业用工减少,占工业中类行业总数的60%以上。此外,值得欣喜的是,工业能耗水平也在继续下降。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同比下降10%,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1%。
减重量、提质量,在这一加一减间,本市工业和信息服务业释放出新的活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据介绍,前三季度,本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其中电子、医药和汽车产业分别增长13.3%、7.1%和5%。高端产业的引领效果逐渐显现。
在全市范围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正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累计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87家。通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企业技术中心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平台。
对位+错位:合作园区带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所谓‘对位’,就是要在京津冀区域内,理顺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对应关系,打造分工合理的产业链;所谓‘错位’,就是三地本身不制造竞争,而是主动按照规划纲要部署,合理分工布局,打造各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两年,经济和信息化领域通过深入研究京津冀三地产业布局,共建了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带动三地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沧州渤海新区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引导药企将原料药和中药提取等产业链前端在京外布局,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产能、新品转化开辟空间。据悉,目前已有30家北京药企与其签约,其中8家已开工建设,18家已启动建设程序。
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据了解,首钢京唐二期已于8月开工建设,以城建重工、华强京工为代表的生产企业也陆续签约入驻,一个高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北京产业资源与曹妃甸港口优势的结合,使曹妃甸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此外,结合本市疏解数据中心的需求,同时发挥张家口的区位、能源、交通和环境优势,两地共同打造了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目前已确定合作项目9个,总投资约800亿元,建设规模达150万台服务器。
创新+创造:开启高精尖产业新征程
产业发展必须与区域功能定位紧密结合。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抓住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构建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造实力,是下一阶段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任务。
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要把产业高端环节、核心领域和尖端科技,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推动三转调整,促进存量产业“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聚焦四维创新,培育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重点发展五类高精尖产品,构建“高、新、轻、智、特”产品体系;实施八个新产业生态专项,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跨领域、开放式、融合化创新。在推进实施“三四五八”战略的基础上,本市将加快培育“技术自主化、价值高端化、生产清洁化、体量轻型化、掌握发展主导权”的高精尖产业,打造北京产业新的竞争优势。
以培育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基地为重点,本市进一步推进建设高端装备检测和认证中心,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实现从“在北京制造”到“由北京创造”的提升。与此同时,在京津冀构建起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辐射带动三地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