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小学将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替代百分制评价

01.09.2016  14:03

  开学前夕,从上海市教委传出消息:自这个新学期起,上海的小学将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用“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的等第,替代百分制评价。破除“分分计较”,淡化考试分数的选拔功能,更调强评价的激励作用,这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上海的这一探索引发全国各地的关注。

  “等第制”的核心,与未来的中考高考指挥棒衔接

  小学全面启动“等第制”,引起学生家长高度关注,网上很快出现了与此相关的关键词:优秀等第不设上限、等第评价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不提倡学校拔高难度……有家长仔细研究后甩出话来:“哪怕班里的孩子都‘优秀’,等到升学考试那一天,还是以分数论高低,以排名论英雄,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但是,这些家长们的解读错了。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大幕开启,随着一系列改革新政的推出,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逐渐释放。

  先看上海的高考改革。从明年起,上海作为全国两大试点省市之一,将实施全新的高考方案。

  新高考最受瞩目的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具体操作上将囊括学生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作为“一参考”纳入高校招录的视野。

  事实上,作为新高考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参考”,已经直接导致了上海高中教学的变革。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今年8月15日,这个暑假上海已有44948名高一学生、51553名高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此外,全市高二学生拥有课题12057个,其中9553个已经结题,188所高中的高二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高中总数的74%。从这个截面可看出,在“既看分又看人”的新高考指挥棒下,如今的高中生除了学业,已经在学习兴趣和特长、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投入。

  高中在变,初中也要变。上海明年将启动中考改革,且中招改革方案的导向将和高考改革衔接。

  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上游的考试招生链都在发生巨变。从重分数到重素养,不仅是学业评价方式的根本改变,更是人才评价方式的重大变革——“等第制”的内涵,将在今后的升学路上一以贯之。能否从老师给出的分项等第信息中识别孩子的学科兴趣、培育其学习潜能,这是小学生家长必须认真对待的“功课”。

  考民办初中“等第制”派不上用场?未来还真不好说

  但也有不少家长对“等第制”评价的作用表示疑虑。他们认为,孩子未来如果准备考民办初中,“等第制”肯定派不上用场。

  “民办初中看上去风风火火,引得家长疯狂择校,但从学生总数来看,真正就读民办初中的孩子毕竟是很少一部分。而且随着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民办初中还会不会继续受追捧,真不好说。”沪上一位教育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两个依据:其一,根据市教委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海共有29033名学生填报民办初中,最终录取16921人,占全市新生总数的11.6%。其二,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初中,近年来也因为教育新政的出台有了新的变化。以民办初中为例,在选拔学生时,已经用面谈替代了纸笔测试,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而更多的公办初中,正在得到政策的扶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借鉴北京等兄弟省市的做法,未来,上海的示范性高中极有可能拿出更多的招生计划用于名额分配。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前,本市优质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计划要拿出不少于60%的名额,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

  可见,随着公办初中对生源的吸引力增强,家长今后在“公办”和“民办”的选择上,会有更理性的考虑。即便仍然坚定选择民办初中,如今的小学生家长也务必对“等第制”评价多上一点心。“随着小学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今后民办初中的面谈也会根据小学阶段实施的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做出变革。”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