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成果由“纸”变成“钱”

10.02.2017  10:02
  “我有科技成果要转化”“我有技术难题要攻克”“我要找第三方服务”……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只要拨打400-966-2858或下载“科技优优”App,为科技创新提供的全天候专业服务即刻送上。这就是“科创365”——一个专注知识产权信息搜索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公益性互联网平台。
  从2016年4月上线公测,到2016年12月底在“全国知识产权工具大比武”中,作为本市唯一参赛平台,荣获“最具创新力工具奖”;到瞄准全球,设立华盛顿、卢森堡办事处;再到春节前已商谈落地海口,与当地开展全面合作……短短半年多时间,“科创365”这一朝气蓬勃的新生儿,正凝聚各方力量,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中持续发力,推动科技成果由“”变成“”。
   为何做?上海急需科技成果转化公益性互联网平台
  “我们不缺学术界认可的论文,也不缺创新技术,但是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总是差了一口气。”这是去年在一次听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对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建议调研中,市委书记韩正所指出的问题:“体制机制、利益分配、中介服务、金融配套、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不完善,阻碍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传导机制,产生了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形成合力突破。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往前走一步,企业主体更要往前迈一步,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传导模式上,中介服务要成为转化的润滑剂。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课题调研中发现,上海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部门分割、缺乏统一平台、互联网作用未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等短板:“上海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市乃至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互联网平台。”也就是说,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解决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体制机制瓶颈、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让更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和产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主动力。
  为什么科技成果转化这么难呢?调研中,委员们发现,观念制约、体制分割和机制缺乏是三大主因。首先,共享的观念还未被大多数的单位或科研人员普遍接受,抱“不求所用,但求所有”意识的大有人在,往往资源的一方认为共享就意味着免费,使别人“搭便车“,自己得不偿失,甚至会培养出竞争对手;而需求资源的一方要么通过花费巨资建设来满足需要,要么任其因某种资源的缺乏而影响甚至延缓自己的发展,结果只能是造成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正是由于“共享能使各方受益”的观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无法形成。
  其次,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科技资源往往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或者不同地方,同一领域的资源也被不同的部门所管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容易造成科技工作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再加上各部门和地区之间信息共享的制度尚未建立,出现一方面资源大户手里资源的大量积压、另一方面用户对科技资源有强烈渴求的矛盾现象。
  第三,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不注重以市场手段推动技术进步,没有形成科技资源共享的多元化投资运行体系。于是,科技资源管理与共享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科技、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中介组织由于有市场内驱动力,因此能充分发挥转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谁来做?重视民营科企内驱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再是以往“自上而下”的统筹策划,而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自发萌芽;作为一项全链条衔接、全要素组合和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创新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才会通畅和高效。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听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平台的建议后非常认同。他提出,可探索建立一个汇聚全市乃至全国知识产权信息“大数据”的多要素的综合平台,吸引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创办,由具有国际视野、专业水准的团队运营,充分发挥其内驱动力,改变部分现有网站持续动力不足、效率不高的现状。
  用新机制“先行先试”。市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桂国杰闻讯后出资1亿元,创建了“365天为科技创新提供全天候公益性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科创365”应运而生。说起创建初衷,桂国杰很平静:“平台定位公益,这是我作为一个上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上海要建设科创中心,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互联网平台。尽管这是项烧钱的工作,但在烧钱的同时企业也能找到商业模式。平台可以通过对具有前景的科创项目实现跟投获利,以维持公益性运营。
  于是,“科创365”归纳整理了1985年以来全国1500万条专利数据,41.5万条企业数据,实现了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海量高效检索。只要输入人名,发明人专利、相似专利、同单位专利、单位信息、公共评价等,6秒钟5个问题即刻查清。而手机客户端“科技优优”,更是实现了“一机在手,全国知识产权全聚拢”。从需求发布、需求审核、匹配推送,到方案反馈、对接合作、项目完成,“科创365”成为了一个提供增值服务、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能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保障的、基于网络的现代化信息平台。它的一筐式资源检索、多维度知识脉络分析、全方位科技查新服务,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快速有效对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检索、引用和开发,创新效率大大提升。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市政协常委、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主动帮助平台筹建,不仅多次到现场帮助团队解决难题,还推动市科协联系的院士工作站和200多家学会创造条件逐步加入平台。市政协常委胡光律师等领衔的数十家第三方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金融、投融资等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在市政协委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的支持下,“科创365”与该校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建立成果转化中心及实践基地,在转化工作最前线提供信息服务。如今,“科创365”已在本市部分高校设立联络站,收到各高校科研成果数千项,编制科技成果汇编,帮助本市中小企业解决科研成果信息不对称难题。同时,“科创365”建立了20亿元科创基金以促进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并将与上海电信合作,为全国6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推介和技术攻关对接服务。
   怎么做?巨大的社会工程要靠“协同
  尽快推出“科创365”英文版和“一带一路”版,促进自身更加国际化;年内,联合上海著名高校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已开始与国内知名互联网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机器人知识产权优选评估系统,初步评估筛选科研成果,一年后有望问世……
  这是“科创365”近期的小目标,其成功之处在于一个“”字。这个“”不仅是数量上的“海量”,更是内容能够囊括上海乃至全国的所有专利及科技成果资源。而下一步平台要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更精准到位的服务,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合作进行,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中介组织的参与。
  在信息时代,科学数据是一种增值的资源,要做好科技资源有效整合这篇大文章,不仅有技术上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是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同问题。科创365总经理、留英博士卢刚说:“期盼政府各部门能推动更多高校、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和社会上的科技中介组织与企业加入我们这一公益性平台,成为会员,让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通过‘科技优优’实现海量汇聚、科学优选、智能匹配、精准推送。让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传播的更广、更远,让企业家通过手机等移动端直接看到这些成果;也让企业家可以随时提出技术攻关的需求,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技术攻关,实现在互联网上的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服务。”(作者:姜晓凌)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