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警方接连破获文玩诈骗案 刺破"优雅的迷局"

11.08.2016  18:10

  

  警方查获的涉案“古玩”。

  一个周末昏昏欲睡的午后,虹桥古玩城一家光线暗沉的店铺里,青烟袅袅地盘旋。一名手上套着一圈又一圈各色珠子的中年男子,戴着一副白手套把玩着一串黝黑发亮的手串。

  “5000元,绝对划算,以前肯定是拿不到的。”良久,他刷了信用卡,将手串放进盒子里,作揖道:“没啥别的投资渠道,买点心头好,也是一笔投资。”不知从何时开始,上海街头出现不少手上套着一圈一圈珠子的人。这些珠串在喜欢他们的人看来更像是一种雅气的爱好、装点和投资渠道。而随处可见的珠串不过是这一行当的入门款。

  今年6月,虹口公安分局江湾派出所接到反映,辖区一家名为“上海温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机构涉嫌诈骗。该机构面向社会征集“文玩古董”,很快就会找好“买家”,然而在缴纳不菲的“鉴定费”后,却被鉴定为“不合要求”,高昂的鉴定费不退还。短短一个月,这家公司获得的“鉴定费”已高达百万元。

  “有些地方还在争论卖假古董算不算违法,上海已在处理这类行为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处理这些案件积累的经验,可以为这个行业在法治框架内发展带来一些转机。

  高价买家诚心交易全是套路

  记者在一则由温港公司“征集负责人马总监”发布的征集古币的网络信息里看到,交易方式是财团委托公司收购,咨询热线和微信号都是手机号码。在这条信息中罗列的温港公司成交记录中,最近一条是2015年11月27日拍出的一枚古币,价格为“RMB2,105,000”。

  骗子大多会故意使用这样的标注方式,显示拍卖面向全世界进行,成交价格有人民币、港币或美元,且后面有“一眼看不清的0”。

  这样的信息能让部分古玩爱好者心中的财富梦想蠢蠢欲动。“马总监”发布的信息里,鼓励收藏者到公司面谈:“更为直观、准确,并可见到专家本人,面对面交流、探讨”“鉴定过程中您还可以得到权威专家精辟的指点,并在交流、探讨中吸取藏品鉴赏知识的精髓,丰富收藏经验!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行情!积累财富!

  类似温港公司这样操作的曾不止一家。除发布信息等鱼上钩外,不少人更选择主动出击——通过电话向更多人求购。此前上海公安破获的类似案件中,这些公司会有意识地搜集收藏者的联系方式,主动电话联系。一旦收藏者找上温港公司,不出几天业务员便会与他们联系,称有买家想高价购买藏品,而这个价格往往远超收藏者心理价位。为进一步取得受害者信任,有时业务员还会安排公司内部员工扮演买家,与收藏者直接见面。在此前的案例中,有公司甚至出钱请来外国人扮演“VIP”。为消除收藏者的戒心,温港公司会称买家为显示诚意,已将货款支付到公司账户内。

  不过,这些戏做足之后,温港公司的骗局才刚开始。要成功取得最终交易,收藏者要将藏品送至指定的文博艺术品鉴定中心进行备案和鉴定。不过,“备案和鉴定”费用相当昂贵,除此之外,还有展览费、服务费等一系列费用。记者在网上一些被害者声讨的帖子中看到,有人因此支付了数万元费用,但与公司所宣称藏品卖出的天价相比,这点小钱似乎不值一提。

  公司高层皆古玩界行骗高手

  虹口公安分局江湾派出所接到反映后,着手对这家公司进行调查,结果这家对外宣称“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公司,居然是今年6月17日刚注册成立的。

  当时,40岁的安徽籍男子宋某与另外五人共同出资,租下虹口区逸仙路附近一幢大厦内的两个楼面作为办公场所。6月17日,他们注册温港公司,是一家经营文物艺术品的综合性公司。温港公司内有7个业务部门。根据宋某等人的交代,所谓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是他们四下打听招募到的圈内人——过去都曾在古董文玩行业有过行骗经历。“资历深厚”的陈某、熊某、吴某和钮某等人,各自带领自己的业务团队成为温港公司的部门负责人。

  经过这些高手的包装,温港公司在网上和推销电话中,成为一家“从事国内外交易会委托前期征集、与后期预展交易等策划服务业务”“现有员工几百人,并已拥有交易师、鉴定师、估价师、中(高)级古玩艺术品投资者、专业管理人才近百人”的“老号”。

  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古玩、拍卖行业的人对外总会营造出神秘感,事实上这不过是特殊的营销技巧。尽管陈某、熊某、吴某和钮某这样的圈内人不过是真正业内人士眼中不入流的边缘人,但他们对于营销技巧却十分熟悉:“比如定价方面,古玩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价范围,不同的品相、流转度等都会影响价格,且差别极大。到了真正一线的营销人员,基本是‘看人下菜’。

  文玩流通存两大不确定性

  当藏品送去鉴定时,骗子就已经得手——因为所有的藏品都会以“检测结果与买家表述不一”作为结论,失去交易资格。事实上,从一开始温港公司瞄准的就是这期间产生的鉴定费、备案费和服务费等费用。即使收藏者已经失去所谓的交易资格,温港公司还会以“将藏品放到其他地方展览可以重新拍卖”为由,继续骗取被害人展览费用。经初步查证,温港公司成立后已诈骗收藏爱好者80余人,涉案金额高达百万元。

  今年7月19日,虹口警方在上海市公安局指导下,在逸仙路上的温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内成功抓获宋某等33名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银行卡、POS机、藏品鉴定书等涉案物品。目前,宋某等28人已被刑事拘留、1人被取保候审、另有4人待处,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这已经不是上海第一次破获这样的案件。今年3月17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会同全市15家分局集中收网,现场控制、甄别近800人,一举捣毁26个团伙开设的35处犯罪窝点,当日抓获犯罪嫌疑人450人,其中刑事拘留370余人,取保候审70余人,涉案金额逾5000万元。自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文物古玩领域诈骗类犯罪的集中专项行动以来,截至5月下旬,上海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共受理文物古玩领域诈骗类审查逮捕案件32件334人,经审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213人,追捕29人。

  “文玩流通领域主要有两大不确定性:文物价值不确定。文物鉴定需要长久阅历和丰富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专家意见不一的情况,不像别的领域可以有准确的鉴定结果;拍卖结果和收费不确定。流拍在拍卖领域也是正常现象,服务收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一些办案的民警和检察官看来,正是这些“不确定性”让不法者有机可乘。

  收费钻行规与法律的空子

  “就像去中介卖房子,卖成才付佣金。”记者从正规的拍卖行业业内人士处获悉,相对正规的拍卖行会在拍品拍出后,向买家收取5%至15%的佣金,但一般不会向收藏者收取前期费用:“如遇到以图录费、鉴定费、宣传费等名义收取大量费用的拍卖公司,基本上都有问题。因为只有东西卖不出去,才会想办法先收物品所有人的钱。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也是拍卖行业长久以来的行规:《拍卖法》没有对拍卖公司收取前期费用做出规定,目前仅有中国拍卖协会倡导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明确约定:不在拍卖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然而这样的行规并非真正的法律规定。《拍卖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即使拍卖未成交,拍卖人可以向委托人收取约定的费用;未作约定的,可以向委托人收取为拍卖支出的合理费用。

  而与温港公司类似,这些收取前期费用的公司,大多以“文化公司”名义出现。这些所谓的艺术品公司、文化公司,一般都没有拍卖经营批准证书、文物拍卖许可证等资质。

  在业内人士看来,骗子之所以把诈骗行为放在“鉴定”一环,恰恰就是因为古玩鉴定本身存在的复杂性。针对艺术品、古玩等特殊商品,拍卖企业一般不会提供真品保证:“拍卖企业可能会按照客户需求,或者为保护自己的名誉,请专家开具相应的鉴定证明,但这些证明并不能成为拍品真伪的定论,事实上也发生过两个权威专家开具的证明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拍卖法》明确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但这一与国际行业规则接轨的法律条文,也让不法者找到了“免责”空间。

  上海只刺破“迷局”一角

  每逢周末凌晨3时许,北京潘家园路上就会接连不断响起行李箱被拖动的声音。从各地聚拢而来的古玩商们,箱子里装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瓷器、金属皿、各色“菩提子”和石头在这里开市。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城隍庙、广州的文昌路,都有这样的“鬼市”。对于一些手中有些闲钱、希望涉足古玩领域的人来说,这里是“捡漏的天堂”,常常流传着有人花几十元买了一个盘子,隔天经鉴定竟是稀世珍品,卖出百万天价的传说。

  “现在哪儿还有什么漏可捡?”在业内人士看来,“传说”的确发生过,但今天流传的大多张冠李戴。而一些更加“理性”的投资者,则会从自己购买古玩物件的价格上来判断趋势:“最明显的是各类手串。我认识一个阿姨,买了上百万元的蜜蜡,说是用来给女儿传代。”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已是进入最后销售环节的价格,不再具有投资价值,况且其中穿凿附会的意义太多:“一串所谓的菩提子,销售者会号称有各种联通心灵与宇宙的力量,他会告诉你这只是一串酸枣的籽吗?”而这一泡沫近年来正逐渐破灭:“进入流通领域,可能实际价格只有原价的30%,甚至更低。但大多数当事人并不会相信这些,这也就是此类骗子公司为什么不断出现的原因。

  在这些业内人士看来,此类骗子公司出现并非偶然。上海公安部门的专项打击行动和接连破获的案件,刺破了这个“优雅的迷局”一角:“也许有人会为此不高兴,但对于一个行业的正规依法发展,却是一个好的开端。